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单项选择题1.不同链路的传输速率不同,在计算机网络中也称为带宽,单位是bit/s或(A)或b/s。
A.bps B.bip C.bts D.isp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2页
2.在网络协议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语义”定义的是实体之间(D)。
A.交换信息的格式与结构或者传输信号的电平等 B.交换信息的顺序及如何匹配或适应彼此的速度 C.交换信息需要采用哪一种通信介质和通信设备 D.交换的信息中要发送(或包含)哪些控制信息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3页
3.定义实体彼此之间采用何种差错编码以及何种差错处理机制的网络协议要素是(B)。
A.语法 B.语义 C.时序 D.编码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3页
4.计算机网络实现的核心功能是(B)。
A.电子商务 B.资源共享 C.电子邮件 D.WWW服务
【注释】:第1章第1节24页
5.以“易于监控与管理,故障诊断与隔离容易”为主要优点的网络是(A)。
A.星形拓扑结构网络 B.总线型拓扑结构网络 C.环形拓扑结构网络 D.网状拓扑结构网络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5页
6.绝大多数实际网络的拓扑都属于(A)
A.混合拓扑结构 B.网状拓扑结构 C.星形拓扑结构 D.树形拓扑结构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6页
7.以“所需电缆长度短,可以使用光纤,易于避免冲突”为主要优点的网络是(A)。
A.环形拓扑结构网络 B.网状拓扑结构网络 C.树形拓扑结构网络 D.星形拓扑结构网络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6页
8.关于接入网技术,描述错误的是(C)。
A.ADSL是利用现有电话网络的用户线路实现的接入网络 B.HDC接入网是“非对称”的,即上行带宽小于下行带宽 C.ADSL接入网络中在用户线路上实现的下行带宽比上行带宽小 D.移动接入网主要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设备的网络接入
【注释】:第1章第2节第28页
9.按照网络所采用的交换技术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其中不包括的类型是(C)。
A.分组交换网络 B.报文交换网络 C.虚拟交换网络 D.电路交换网络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0页
10.(D)的优点是实时性高,时延和时延抖动都较小;缺点是对于突发性数据传输,信道利用率低,且传输速率单一。
A.分组交换 B.报文交换 C.数据交换 D.电路交换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2页
11.关于交换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A)。
A.报文交换事先需要建立连接 B.分组交换中的分组长度有一个上限 C.现代计算机网络没有采用报文交换技术的 D.电路交换适用于语音和视频这类实时性强的业务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2页
12.关于数据交换技术,表述错误的是(D)
A.数据交换是在大规模网络上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基础 B.分组交换是计算机网络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数据交换技术 C.电路交换的优点是实时性高,时延和时延抖动都比较小 D.利用报文交换进行通信包括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释放连接三个阶段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2页
13.(C)是指网络单位时间内传送的数据量,用以描述网络传输数据的快慢。
A.带宽 B.延迟 C.速率 D.吞吐量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6页
14.(C)是指数据从网络中的一个结点(主机或交换设备等)到达另一结点所需要的时间。
A.速率 B.带宽 C.时延 D.吞吐量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7页
15.在讨论网络总时间延迟时常常被忽略的是(D)。
A.排队时延 B.传输时延 C.传播时延 D.结点处理时延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7页
16.若信号传播速度250000km/s,链路带宽1000Mbit/s,则时延带宽积刚好为分组长度1024bit时的链路长度为(B)
A.128m B.256m C.2560m D.256km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8页
17.主机A向主机 B以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方式发送一个大文件,主机A到B的路径4.上有三段链路,速率分别为R1=R512kbit/s,R2=2Mbit/s,R3=1Mbit/s,假设网络中没有其他流量,该文件传送的吞吐量是(A)。
A.512kbit/s B.1Mbit/s C.2Mbit/s D.3.5Mbit/s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9页
18.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网络拥塞程度的指标是(B)
A.数据速率 B.丢包率 C.信道带宽 D.吞吐量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9页
19.OSI参考模型中实现在相邻结点之间数据可靠而有效传输功能的是(B)。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注释】:第1章第5小节第41页
20.在OSI参考模型中,第一个端到端的层次是(B)
A.应用层 B.传输层 C.网络层 D.物理层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2页
21.OSI参考模型中,在层的实体之间传送的比特组称为(D)
A.比特流 B.分组 C.数据报 D.数据单元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2页
22.设主机甲乙之间已建立TCP连接并持续传输数据,且数据无差错和丢失。当甲收到来自乙的1个段序号为1200、确认序号为2000、有效载荷为500B的TCP报文段,则甲立即发送给乙的TCP报文段序号和确认序号分别是(B)。
A.1700和2000 B.2000和1700 C.2000和3700 D.2500和1700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4页
23.在 TCP/IP参考模型应用层封装的数据包名称为(A)
A.报文 B.段 C.数据报 D.帧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4页
24.通常将TCP/IP参考模型传输层封装的数据包称为(C)
A.帧 B.报文 C.段 D.数据报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4页
25.在 TCP/IP 参考模型中,主要解决把数据分组发往目的网络或主机问题的是(C)
A.网络接口层 B.传输层 C.网络互联层 D.应用层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5页
填空题26.计算机网络中的实体在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些规则或约定,这些规则或约定就是
网络协议。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3页
27.通过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可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核心功能,包括
硬件资源共享、
软件资源共享和
信息资源共享。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4页
28.绝大多数实际网络的拓扑都属于
混合拓扑结构。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6页
29.大规模现代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包括
网络边缘、
接入网络与
网络核心3部分。
【注释】:第1章第2节第27页
30.
网络核心是由通信链路互连的分组交换设备构成的网络,作用是实现网络边缘中主机之间的数据中继与转发。
【注释】:第1章第2节第29页
31.利用电路交换进行通信包括
建立电路、
传输数据和
拆除电路3个阶段。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1页
32.
分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它将一个完整报文拆分成若干个分组,每个分组的
长度有一个上限。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3页
33.理论分析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组长度越长,延迟时间越
长。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5页
3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
带宽、
速率、时延、丢包率、吞吐量、
时延带宽积。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6-39页
35.速率也称为数据传输速率或
数据速率,基本单位是
bit/s。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6页
36.分组的每跳传输过程主要产生四类时间延迟:
结点处理时延、
排队时延、
传输时延和
传播时延。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7页
37.计算机网络所划分的层次以及各层协议的集合称为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0页
38.在层的实体之间传送的比特组称为
数据单元。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2页
39.在OSI参考模型中,相邻层间的服务是通过其接口面上的
服务访问点进行的。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3页
40.在分层的体系结构中,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通常有两种形式:
面向连接的服务和
无连接的服务。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4页
41.每个应用层协议一般都会使用到两个传输层协议之一进行数据传输:
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
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5页
42.TCP/IP参考模型的
传输层主要包括面向连接、提供可靠数据流传输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不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5页
43.在TCP/IP参考模型中,网络互联层的核心协议是
IP,负责定义分组的格式和传输。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5页
44.综合理论需求与实际网络的五层参考模型,包括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与
应用层,各层功能基本与OSI参考模型对应。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5页
简答题45.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答: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过通信设备与通信链路或者通信网络,互连位置不同,功能自治的计算机系统,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实现计算机系统之间信息交换。更为简洁、概括性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2页
46.简述协议三要素的内容答:(1)语法:语法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格式与结构,或者定义实体(比如硬件设备)之间传输信号的电平等。
- 语义:语义就是定义实体之间交换的信息中需要发送(或包含)哪些控制信息,这些信息的具体含义,以及针对不同含义的控制信息,接收信息端应如何响应。
- 时序:时序也称为同步,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匹配或适应彼此的速度。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3页
47.简述计算机网络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应该如何进行分类答:按覆盖范围分类:
- 个域网
- 局域网
- 城域网
- 广域网
按拓扑结构分类:
- 星形拓扑结构
- 总线型拓扑结构
- 环形拓扑结构
- 网状拓扑结构
- 树形拓扑结构
- 混合拓扑结构
按交换方式分类:
- 电路交换网络
- 报文交换网络
- 分组交换网络
按网络用户属性分类:
- 公用网
- 私有网
【注释】:第1章第1节第24-26页
48.
简述星形拓扑结构和环形拓扑结构网络的主要优缺点答:(1)星形拓扑结构网络的主要优点是易于监控与管理,故障诊断与隔离容易
(2)主要缺点是中央结点是网络的瓶颈,一旦故障全网摊换,网络规模受限于中央结点的端口数量
(3)环形拓扑结构网络的主要优点所需电缆长度短,可以使用光纤,易于避免冲突
(4)主要缺点是某结点的故障容易引起全网瘫痪,新结点的加入或撤出过程比较麻烦,存在等待时间问题
【注释】:参考第1章第4节第25-26页
49.
简述常见的接入网络技术有哪些答:(1)电话拨号接入
(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
(3)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接入网络
(4)局域网
(5)移动接入网络
【注释】:第1章第2节第28-29页
50.
简述数据交换的意义以及常见的数据交换技术答:数据交换是实现在大规模网络核心上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基础。
常见的数据交换技术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基于不同交换技术构建的网络分别称为电路交换网络、报文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0页
51.
简述电路交换的原理答:在电路交换网络中,首先需要通过中间交换结点为两台主机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称为电路,然后再利用该电路进行通信,通信结束后再拆除电路。电话网络的电话拨号呼叫过程就是请求建立电路的过程。电路交换网络在建立电路时,为整个会话在沿线所有链路上都预留一个专用信道,传输速率恒定。在这个通信过程中,交换设备对通信双方的通信内容不做任何干预,即对数据的编码、符号、格式和传输控制顺序等没有影响。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1页
52.
简述报文交换的工作过程答:报文交换也称为信息交换,其工作过程为:发送方把要发送的信息附加上发送/接收主机的地址及其他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完整的报文。然后以报文为单位在交换网络的各结点之间以存储-转发的方式传送,直至送达目的主机。一个报文在每个结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结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报文交换事先不需要建立连接,发送方组装好报文之后即可向相邻的交换结点发出,交换结点收到整个报文并且检查无误后,暂时存储报文,然后利用路由选择找出需要转发的下一个结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转发给下一个结点。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2页
53.
简述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答:分组交换需要待传输数据(即报文)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块,每个数据块附加上地址、序号等控制信息构成数据分组,每个分组独立传输到目的地,目的地将收到的分组重新组装,还原为报文。分组传输过程也采用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3页
54.
简述与报文交换相比,分组交换有哪些优点答:(1)交换设备存储容量要求低
(2)交换速度快
(3)可靠传输效率高
(4)更加公平
【注释】:第1章第3节第33-34页
55.
简述带宽在不同领域的概念答:在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中,带宽原本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信号成分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为Hz。
一条链路或信道能够不失真地传播电磁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称为信道的带宽单位也是Hz。
在计算机网络中,当描述一条链路或信道的数据传输能力时,经常使用“带宽”一词表示链路或信道的最高数据速率,单位是bit/s。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6页
56.
简述OSI参考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的主要功能以及PDU在这些层的名称答:(1)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在传输介质上实现无结构化比特流传输,PDU 在这一层 称为位流或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在相邻结点之间数据可靠而有效的传输,PDU 在这一层称为帧。
(3)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数据转发与路由,PDU在这--层称为分组或包。
(4)传输层的功能主要包括复用/分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连接控制、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等,PDU 在这一层称为数据段或报文段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0-42页
57.
简述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以及各自的功能答:OSI参考模型采用分层结构化技术,将整个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功能分为7层,由低层至高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物理层:主要功能是在传输介质上实现无结构比特流传输。
-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是实现在相邻结点之间数据可靠而有效的传递。
- 网络层:主要功能是数据转发与路由。
- 传输层:功能主要包括复用/分解(区分发送和接收主机上的进程)、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连接控制、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等。
- 会话层:主要功能是在建立会话时核实双方身份是否有权参加会话;确定双方支付通信费用;双方在各种选择功能方面取得一致;在会话建立以后,需要对进程间的对话进行管理与控制。
- 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应用实体间交换数据的语法。还可以实现文本压缩/解压缩、数据加密/解密、字符编码的转换等功能。
-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网络应用的“接口”。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0-42页
58.
简述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以及各自功能答:TCP/IP参考模型包括4层:
- 应用层:TCP/IP参考模型将OSI参考模型中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合并到了应用层来实现,在Internet上常见的一些网络应用大多在这一层,用户通过应用层来使用Internet提供的各种服务。
- 传输层:当应用层的程序将用户数据按照特定应用层协议封装好后,接下来就由传输层的协议负责把这些数据传输到接收方主机上对等的应用层程序。
- 网络互联层:网络互联层是整个TCP/IP参考模型的核心,主要解决把数据分组发往目的网络或主机的问题。
- 网络接口层:实际上,TCP/IP参考模型没有真正描述这一层的实现,只是要求能够提供给其上层--网络互联层一个访问接口,以便在其上传递IP分组。这一层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网络层IP分组在这一层被封装到底层网络的链路层数据帧中,并最终以比特流的形式在物理介质上进行传输。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4-45页
59.
简述分层体系结构中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概念答:(1)面向连接服务,某一方欲传送数据,首先请求建立连接,然后传送数据,
(2)通常以分组为单位按序传送,接收方对收到的分组予以确认,称为可靠传送方式;不确认称为不可靠传送方式。
(3)数据传送结束后拆除链路。
(4)无连接服务没有建立和拆除链路的过程,传送的每一个分组信息带有全称地址,独立选择路径到达目的地后要重新对分组进行排序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4页
60.
简述TCP/IP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区别答:对比TCP/IP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缺少OSI参考模型中功能比较少的表示层与会话层,而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接口层则相当于合并了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
【注释】:第1章第5节第45页
第二章网络应用单项选择题1.(A)的网络应用是最典型、最基本的网络应用。
A.客户/服务器(C/S)结构 B.纯P2P结构 C.混合结构 D.客户结构
【注释】:第2章第1节第51页
2.有关客户/服务器 (C/S) 结构的网络应用,说法错误的是(B)
A.服务器必须先运行做好通信准备 B.客户与客户之间的通信是直接进行的 C.服务器计算机一般具有固定的网络地址 D.在通信过程中主动发起通信的一方就是客户
【注释】:第2章第1节51页
3.从计算机网络应用体系结构的角度,WWW、FTP、电子邮件等应用属于(A)。
A.C/S结构 B.纯P2P结构 C.层次结构 D.混合结构
【注释】:第2章第1节51页
4.(D)协议定义了应用进程间交换的报文类型、报文构成部分具体含义以及交换时序等内容,即语法、语义和时序等协议三要素内容。
A.网络层 B.传输层 C.物理层 D.应用层
【注释】:第2章第2节第53页
5.一个应用进程可以创建(D)套接字与同一个或不同的传输层协议进行接口。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多个
【注释】:第2章第2节第53页
6.关于端口号,说法错误的是(B)
A.Web服务器的默认端口号是80 B.利用端口号可以唯一标识一个应用进程 C.通常服务器进程套接字会分配特定的端口号 D.通常客户进程的套接字会绑定一个随机的唯一端口号
【注释】:第1章第1节第53页
7.当进程将一个报文通过(B)套接字传送时,该套接字并不保证该报文将到达接收进程。
A.DNS B.UDP C.TCP D.IP
【注释】:第2章第2节第54页
8.根据保存的域名信息及在域名解析过程中的作用对域名服务器分类,其中不包括(C)。
A.顶级域名服务器 B.权威域名服务器 C.默认域名服务器 D.中间域名服务器
【注释】:第1章第3节第55页
9.关于域名系统 (DNS),说法错误的是(C)。
A.DNS服务器按层次结构进行组织 B.每个域名服务器只存储了部分域名信息 C.DNS服务器的管辖范围以“域”为单位 D.实现将域名映射为IP 地址的过程称为域名解析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5页
10.Internet中的任何主机进行网络地址配置时都会配置一个域名服务器作为(A)。
A.默认域名服务器 B.权威域名服务器 C.中间域名服务器 D.顶级域名服务器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5-56页
11.若主机要对因特网上的一个域名进行解析,而本地域名服务器无法解析时,首先求助于(D)。
A.顶级域名服务器 B.上层域名服务器 C.代理域名服务器 D.根域名服务器
【注释】:第2章第3节56页
12.保存一个“区”中所有主机域名到IP地址映射的DNS服务器是(C)
A.中间域名服务器 B.顶级域名服务器 C.权威域名服务器 D.根域名服务器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6页
13.目前Web应用最广泛的HTTP版本是(B)。
A.HTTP/1.0 B.HTTP/1.1 C.HTTP/0.9 D.HTTP/2.0
【注释】:第2章第4节第58页
14.www服务的应用层协议为(C)。
A.SMTP B.FTP C.HTTP D.UDP
【注释】:第2章第4章第58页
15.在 Web应用中,对Web页进行解析并显示的是(B)。
A.HTTP B.浏览器 C.服务器 D.URL
【注释】:第2章第4节第58页
16.HTTP 报文的四个组成部分中,由报文类型、功能等决定其有无的是(D)。
A.起始行 B.首部行 C.空白行 D.实体主体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1页
17.HTTP报文的(D)用于携带附加信息,可以有零行、一行或者多行。
A.起始行 B.请求行 C.空白行 D.首部行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3页
18.关于HTTP状态码,说法错误的是(B)
A.HTTP状态码由3位十进制数组成 B.HTTP状态码位于HTTP请求报文的起始行 C.HTTP 状态码利用第一位数字区分为5种类型 D.HTTP状态码用于服务器向客户端通告响应情况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3页
19.在HTTP请求报文中,用于给服务器添加信息的“方法”是(D)
A.GET B.HEAD C.PUT D.POST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3页
20.关于 Cookie 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Cookie技术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 B.Cookie是由服务器端生成的 C.Cookie文件保存在服务器硬盘中 D.Web应用引入Cookie机制用于用户跟踪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6页
21.关于Cookie,说法错误的是(C)
A.Cookie由服务器端生成 B.Cookie是一个小型的文本文件 C.关闭浏览器不影响会话 Cookie的有效周期 D.网站可以利用 Cookie限制某些用户的访问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6页
22.(A)的功能是发送和接收邮件,同时还要向发信人报告邮件传送的情况(已交付、被拒绝、丢失等),是电子邮件体系结构的核心。
A.邮件服务器 B.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C.用户代理 D.邮件读取协议
【注释】:第2章第5节第67页
23.有关简单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说法错误的是(C)。
A.SMTP只能传送7位ASCII码文件 B.SMTP使用传输层TCP实现可靠数据传输 C.SMTP是实现电子邮件发送和读取的应用层协议 D.SMTP传送的邮件内容中不能包含“CRLF.CRLF”
【注释】:第2章第5节第68页
24.不能用于用户从自己的邮箱中进行读取邮件操作的协议是(B)
A.POP3 B.SMTP C.IMAP D.HTTP
【注释】:第2章第5节第71页
25.有关电子邮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POP3 是一个流行的电子邮件用户代理 B.IMAP允许用户代理读取邮件的部分内容 C.SMTP是实现邮件服务器间发送邮件的应用层协议 D.SMTP不能直接传送可执行文件或其他二进制对象
【注释】:第2章第5节第72页
26.POP3服务器绑定的默认熟知端口号为(D)。
A.21 B.25 C.80 D.110
【注释】:第2章第5节第72页
27.Internet邮件系统中允许用户代理只读取邮件部分内容的邮件读取协议是(C)
A.SMTP B.MIME C.IMAP D.POP3
【注释】:第2章第5节第73页
28.网络应用进程创建的Socket“原始套接字SOCK_RAW”面向(C)。
A.应用层接口协议 B.传输层UDP接口 C.网络层协议接口 D.传输层 TCP接口
【注释】:第2章第8节第77页
29.用于创建套接字的 Socket API 函数是(B)
A.accept B.socket C.create D.sendto
【注释】:第2章第8节第78页
填空题30.
计算机网络应用是运行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软件系统。
【注释】:第2章第1节第50页
31.计算机网络应用很多,从体系结构角度可以分为:
客户/服务器(C/S)结构、
纯P2P结构和
混合结构3种类型。
【注释】:第2章第1节第50-51页
32.
C/S网络应用最主要的特征是通信只在客户与服务器之间进行,客户与客户之间不进行直接通信。
【注释】:第2章第1节第51页
33.
P2P应用中的每个对等端都同时具备C/S应用的客户与服务器的特征,是一个服务器与客户的结合体。
【注释】:第2章第1节第51页
34.
混合结构网络应用将C/S应用与P2P应用相结合,既有中心服务器的存在,又有对等端(客户)间的直接通信。
【注释】:第2章第1节第52页
35.网络应用的基本通信过程就是运行在不同主机上的应用进程间以
C/S方式进行的通信。
【注释】:第2章第2节第52页
36.对于一个传输层协议,需要为与其接口的每个套接字分配一个编号,标识该套接字,该编号称为
端口号。
【注释】:第2章第2节第53页
37.
IP地址是Internet的网络层地址,用于唯一标识一个主机或路由器接口。
【注释】:第2章第2节第53页
38.用户通过用户代理软件使用网络应用时,需要指定期望访问服务器的
IP地址与
端口号。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4页
39.实现将域名映射为IP地址的过程,称为
域名解析。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5页
40.DNS为了实现域名的有效管理与高效查询,DNS服务器按
层次结构进行组织,并且该层次结构与
域名的结构相对应。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5页
41.DNS服务器的管辖范围不是以“域”为单位,而是以“
区”为单位。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5页
42.任何一台主机在网络地址配置时,都会配置一个域名服务器作为
默认域名服务器。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5-56页
43.域名解析分为
递归解析和
迭代解析。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6页
44.Web应用主要包括
Web服务器、
浏览器与超文本传输协议等部分。
【注释】:第2章第4节第58页
45.通过
并行连接加速或优化HTTP是比较典型的技术手段,目前几乎所有的浏览器都支持并行连接,当然支持的并行连接数是有限制的。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0页
46.HTTP报文可以分为两类:
请求报文和
响应报文,前者由浏览器(客户端)发送给Web服务器,后者由Web服务器发送给浏览器。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2页
47.HTTP请求报文的起始行也称为
请求行。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3页
48.邮件服务器之间发送和接收邮件时按照
客户/服务器方式工作。实现邮件服务器间发送邮件的应用层协议是
SMTP。
【注释】:第2章第5节第68页
49.RFC822标准就规定了邮件内容的基本格式,一份邮件包括
首部、
空白行、
主体3部分。
【注释】:第2章第5节第70页
50.FTP是典型客户/服务器网络应用,采用
C/S方式实现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双向文件传输。
【注释】:第2章第6节第74页
51.对于网络拥塞的解决,一般可以从增加网络资源或者
减少网络负载两个方面进行。
【注释】:第2章第6节第74页
52.目前在Internet中应用最广泛的网络应用编程接口就是
Socket API。
【注释】:第2章第8节第77页
53.网络应用进程可以创建的Socket包括数据报类型套接字、流式套接字和
原始套接字三种类型。
【注释】:第2章第8节第77页
54.在网络应用进程可以创建的三种类型套接字中,
原始套接字SOCK_RAW的创建有权限限制。
【注释】:第2章第8节第77页
简答题55.
简述域名服务器的分类答:域名服务器根据其主要保存的域名信息以及在域名解析过程中的作用等,可以分为根域名服务器、顶级域名服务器、权威域名服务器、中间域名服务器4类。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5页
56.
简述改进域名系统查询效率的典型策略答:改进域名系统查询效率的典型策略之一是域名服务器增加缓存机制,即在为客户做出响应的同时,域名服务器将域名解析过程中的解析结果存储到域名数据库中,再次有相同的域名信息查询请求时,可利用缓存的信息直接做查询响应,从而缩短域名查询响应时间:另外,可以在本地域名服务器存储顶级域名服务器信息,使得域名解析时直接查询顶级域名服务器,提高域名查询效率
【注释】:第2章第3节第57页
57.
简述HTTP连接的分类答:根据HTTP在使用TCP连接的策略不同,可以分为非持久连接的HTTP和持久连接的HTTP。
(1)非持久连接是指HTTP客户与HTTP服务器建立TCP连接后,通过该连接发送HTTP请求报文,接收HTTP响应报文,然后断开连接。
(2)持久连接:客户端请求了Web页后,继续传输引用的图像文件,这些图像文件多数情况下位于与Web页所在的服务器相同的服务器,即具有站点局部性特点。
【注释】:第2章第4节第59-61页
58.
简述持久连接的分类及内容答:根据使用持久连接传输多个对象的策略不同,持久连接又分为两种工作方式:非流水方式持久连接和流水方式持久连接。
(1)非流水方式持久连接:也称为非管道方式持久连接,客户端在通过持久连接收到前一个响应报文后,才能发出对下一个对象的请求报文。与非持久连接相比,连续请求多个对象时(例如,Web页内引用多个图像),只需建立一次TCP连接,这样,每获取一个对象只需1个RTT时间。
(2)流水方式持久连接:也称为管道方式持久连接,客户端在通过持久连接收到前一个对象的响应报文之前,连续依次发送对后续对象的请求报文,然后再通过该连接依次接收服务器发回的响应报文。使用流水方式持久连接时,获取一个对象平均时间远小于1个RTT时间,如果忽略对象传输时间,连续请求的多个对象只需1个RTT时间。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1页
59.
简述HTTP/1.1使用持久连接的主要约束与规则答:(1)如果客户端不期望在连接上发送其他请求,则应该在最后一条请求报文中包含connection: close 首部行。
(2)如果客户端在收到的响应报文中包含 connection: close 首部行,则客户端不能再在这条连接上发送更多的请求。
(2)每个持久连接只适用于一跳传输,HTTP/11代理必须能够分别管理与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持久连接。
(4)HTTP/1.1 代理服务器不应该与 HTTP/1.0 客户端建立持连接。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1页
60.
简述HTTP典型的请求方法答:(1)GET:请求读取由URL所标识的信息,是最常见的方法。
(2)HEAD:请求读取由URL所标识的信息的首部,即无须在响应报文中包含对象。
(3)POST:给服务器添加信息(例如,注释)。
(4)OPTION:请求一些选项的信息。
(5)PUT:在指明的URL下存储一个文档。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3页
61.
简述Cookie的概念及Cookie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答:(1)Cookie 中文名称为小型文本文件,指某些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进行会话跟踪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
(2)Cookie 技术的使用带来的安全问题:网站利用 Cookie 跟踪每个用户的访问行为账户、密码等信息,一旦泄露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3)对于在公共场所多用户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的情况,使用 Cookie 可能会暴露某个用户的网络操作行为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4-66页
62.
简述Cookie技术的主要内容答:(1)HTTP响应报文中的Cookie头行:Set-Cookie。
(2)用户浏览器在本地存储、维护和管理的Cookie文件。
(3)HTTP请求报文中的Cookie头行:Cookie。
(4)网站在后台数据库中存储、维护Cookie信息,包括已分配给用户ID,每个ID用户在本网站的访问特征等。
【注释】:第2章第4节第65页
63.
简述SMTP作为电子邮件系统的核心应用层协议,应该具有的特点答:(1)SMTP只能传送7位ASCII码文本内容,包括SMTP命令、应答消息以及邮件内容。
(2)SMTP传送的邮件内容中不能包含“CRLF.CRLF”,因为该信息用于标识邮件内容的结束。
(3)SMTP是“推动”协议。
(4)SMTP使用TCP连接是持久的。
【注释】:第2章第5节第69-70页
64.
简述SMTP发送邮件的过程答:SMTP 客户端首先请求与服务器端的25号端口建立TCP连接。连接建立成功后,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握手阶段”验证双方身份。验证成功后,客户端首先向服务器端通告邮件发送者与接收者的邮箱地址,然后开始邮件数据的传输。传输完成后,客户端向服务器声明传输结束,请求关闭TCP 连接,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关闭TCP连接。
【注释】:第2章第5节第69页
65.
简述邮件中常见的首部行的内容答:(1)“To:”后面填入一个或多个收件人的电子邮件地址。
(2)“Subject:”是邮件的主题。它反映了邮件的主要内容,便于用户查找邮件。
(3)“Cc:”表示应给某某人发送一个邮件副本。
(4)“From:”表示发信人的电子邮件地址。
(5)“Date:”为发信日期。
(6)“Reply-To”是对方回信所用的地址。
【注释】:第2章第5节第70页
66.
简述邮件读取服务器的主要作用答:(1)用户身份鉴别(需要登录用户名和密码)
(2)访问用户邮箱
(3)根据用户请求对邮箱中的邮件进行操作
【注释】:第2章第5节第71页
67.
简述典型的Socket API函数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功能答:(1)函数:int socket功能:创建套接字
(2)函数:int close功能:关闭一个描述符为sockfd的套接字
(3)函数:int bind功能:绑定套接字的本地端点地址
(4)函数:int listen功能:置服务器端的流(TCP)套接字sockfd为监听状态
(5)函数:int connect功能:将客户套接字sockfd与服务器连接
(6)函数:int accept功能:从监听状态的流套接字sockfd的客户连接请求队列中,取出排在最前的一个客户请求,并且创建一个新的套接字来与客户套接字建立TCP连接
(7)函数:ssize_t send功能:发送数据
(8)函数:ssize_t sendto功能:发送数据
(9)函数:ssize_t recv功能:接收数据
(10)函数:ssize_t recvfrom功能:接收数据
(11)函数:int setsockopt功能:设置套接字选项
(12)函数:int getsockopt功能:读取套接字选项
【注释】:第2章第8节第78-80页
第三章传输层单项选择题1.传输层端口号为(B)位整数,其中0~1023为熟知端口号。
A.15 B.16 C.17 D.18
【注释】:第3章第1节第93页
2.在Intemet 中唯一标识一个通信端点用的是(D)
A.IP地址 B.MAC地址 C.端口号 D.IP 地址+端口号
【注释】:第3章第1节第93页
3.在TCP/IP体系结构的网络中,“端口号”对应的是(D)
A.服务器 B.通信端点 C.客户机 D.应用进程
【注释】:第3章第1节第93页
4.传输层实现复用与分解的关键是传输层协议能够唯一标识一个(A)
A.套接字 B.应用进程 C.服务访问点 D.数据单元
【注释】:第3章第2节第94页
5.Internet 网络中唯-标识一个UDP套接字的基本信息是基于二元组(D)
A.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 B.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 C.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D.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
【注释】:第3章第2节第96页
6.不可靠传输信道的不可靠性的主要表现不包括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A)
A.出现拥塞 B.发生比特差错 C.出现乱序 D.出现数据丢失
【注释】:第3章第3节第98页
7.在传输层只用于解决可靠数据传输中数据丢失问题的措施是(C)
A.引入序号 B.利用重传机制 C.引入计时器 D.利用差错编码
【注释】:第3章第3节第98页
8.最简单的(A)协议就是停-等协议。
A.ARQ B.NAK C.ACK D.ANK
【注释】:第3章第3节第99页
9.如果发送窗口为W
s,接收窗口为W
r,,对于回退N步(Go-Back-N,GBN)协议,则有(C)
A.W
s=1,W
r=1 B.W
s>1,W
r>1 C.W
s≥1,W
r=1 D.W
s≥1,W
r>1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2-109页
10.(C)实质上就是将可靠数据传输的工作过程,抽象到分组序号空间,即发送方确保分组按序发送,接收方确保分组按序提交。
A.停-等协议 B.流水线协议 C.滑动窗口协议 D.GBN协议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3-104页
11.GBN协议的发送端缓存能力较高,可以在未得到确认前连续发送多个分组,因此,GBN协议的发送窗口(A)。
A.W
s≥1 B.W
s=1 C.W
s>1 D.W
s<1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5页
12.如果发送窗口为W
s,接收窗口为W
r,对于选择重传(SR)协议,则有(B)
A.W
s=1,W
r=1 B.W
s>1,W
r>1 C.W
s≥1,W
r=1 D.W
s≥1,W
r>1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7页
13.在传输层使用UDP协议的互联网应用协议是(C)
A. FTP B. HTTP C. DNS D. SMTP
【注释】:第3章第4节第109页
14.UDP数据报的首部长度为(B)
A.4个字节 B.8个字节 C.16个字节 D.20个字节
【注释】:第3章第4节第110页
15.当TCP报文段中的首部长度字段的值为5时,表示TCP报文段的首部长度为(B)
A.10字节 B.20字节 C.40字节 D.60字节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3页
填空题16.
传输层的核心任务是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服务。
【注释】:第3章第1节第91页
17.传输层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包括熟知端口号和
登记 端口号。
【注释】:第3章第1节第93页
18.Internet网络提供无连接服务的传输层协议是
UDP,提供面向连接服务的传输层协议是
TCP。
【注释】:第3章第1节第94页
19.一个网络应用进程通过一个或多个
套接字,实现与传输层之间的数据传递,即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注释】:第3章第2节第94页
20.Internet传输层提供无连接服务的传输层协议是
UDP。
【注释】:第3章第2节第95页
21.UDP套接字的
端口号是UDP实现复用与分解的重要依据。
【注释】:第3章第2节第95页
22.Internet传输层提供面向连接服务的是
TCP。
【注释】:第3章第2节第96页
23.在Internet网络中,唯一标识套接字的基本信息是
IP地址和
端口号。
【注释】:第3章第2节第97页
24.
停-等协议的主要特点就是每发送一个报文段后就停下来等待接收方的确认,这也是该协议名称的基本含义。
【注释】:第3章第3节第99页
25.最典型的流水线可靠传输协议是
滑动窗口协议。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3页
26.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滑动窗口协议是:
回退N步协议和
选择重传协议。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5页
27.GBN接收端缓存能力很低,只能接收
1个按序到达的分组,不能缓存未按序到达的分组,通常称GBN协议的接收端无缓存能力。因此,GBN协议的接收窗口W
r=1。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5页
28.传输控制协议(TCP)是Internet一个重要的
传输层协议。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2页
29.
TCP提供面向连接、可靠、有序、字节流传输服务。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2页
30.TCP报文段由
首部字段和一个
数据字段组成。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3页
31.TCP序号字段与确认序号字段分别占
32位。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3页
32.当TCP选项字段最大值为15时,TCP报文段的最大首部长度为
60字节。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3页
33.TCP的可靠数据传输实现机制包括
差错编码、
确认、
序号、
重传、
计时器等。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9页
34.TCP的可靠数据传输是基于
滑动窗口协议,但是发送窗口大小动态变化。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9页
35.计时器超时时间采用
自适应算法设置超时时间。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9页
36.
拥塞控制就是通过合理调度、规范、调整向网络中发送数据的主机数量、发送速率或数据量,以避免拥塞或尽快消除已发生的拥塞。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24页
37.TCP拥塞控制的基本策略是
AIMD。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24页
简答题38.
简述传输层的主要功能答:(1)传输层寻址;
(2)对应用层报文进行分段和重组;
(3)对报文进行差错检测;
(4)实现进程间的端到端可靠数据传输控制;
(5)面向应用层实现复用与分解;
(6)实现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7)拥塞控制。
【注释】:第3章第1节第91-92页
39.
简述传输层提供服务的分类答:传输层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服务两大类。
(1)无连接服务是指数据传输之前无需与对端进行任何信息交换(即“握手”),直接构造传输层报文段并向接收端发送;
(2)面向连接服务是指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双方交换一些控制信息,建立逻辑连接,然后再传输数据,数据传输结束后还需要再拆除连接。
【注释】:第3章第1节第94页
40.
简述复用与分解的概念答:支持众多应用进程共用同一个传输层协议,并能够将接收到的数据准确交付给不同的应用进程,是传输层需要实现的一项基本功能,称为传输层的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简称为复用与分解,也称为复用与分用。
【注释】:第3章第2节第94页
41.
简述实现可靠数据传输的措施答:(1)差错检测:利用差错编码实现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的比特差错检测(甚至纠正)。
(2)确认:接收方向发送方反馈接收状态。
(3)重传:发送方重新发送接收方没有正确接收的数据。
(4)序号:确保数据按序提交。
(5)计时器:解决数据丢失问题。
【注释】:第3章第3节第98页
42.
简述停-等协议的基本工作过程答:(1)发送方发送经过差错编码和编号的报文段,等待接收方的确认;
(2)接收方如果正确接收报文段,即差错检测无误且序号正确,则接收报文段,并向发送方发送ACK,否则丢弃报文段,并向发送方发送NAK;
(3)发送方如果收到ACK,则继续发送后续报文段,否则重发刚刚发送的报文段。
【注释】:第3章第3节第99页
43.
简述相对于停-等协议,流水线协议实现可靠数据传输时,需要做哪些改进答:(1)必须增加分组序号范围。
(2)协议的发送方和(或)接收方必须缓存多个分组。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3页
44.
简述许多应用更适合用UDP的原因。答:(1)应用进程更容易控制发送什么数据以及何时发送
(2)无需建立连接
(3)无连接状态
(4)首部开销小
【注释】:第3章第4节第110页
45.
简述TCP连接建立的过程答:(1)主机A的TCP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段(第一次握手)。
(2)一旦包含SYN报文段的IP数据报到达主机B,SYN报文段被从该数据报中提取出来。主机B的TCP收到连接请求段后,如同意,则发回确认报文段(第二次握手)。
(3)主机A收到SYNACK报文段后,也要给该连接分配缓存和变量,并向主机B发送确认报文段(第三次握手)。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4-115页
46.
简述主机A 和主机B之间断开一条TCP连接的过程答:(1)主机A向主机B发送释放连接报文段,其首部的FIN=1,序号seq=u,等待主机B的确认(第一次挥手)。
(2)主机B向主机A发送确认段,ACK=1,确认序号ack_seq=u+1,序号seq=v(第一次挥手)。
(3)主机B向主机A发送释放连接报文段,FIN=1,seq=w,ack_seq=u+1(第三次挥手)。
(4)主机A向主机B发送确认段,ACK=l,seq=u+l,ack_seq=w+1(第四次挥手)。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6页
47.
简述TCP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是通过什么工作机制来实现的答:(1)应用数据被分割成TCP认为最适合发送的数据块(通常是MSS),封装成TCP段,传递给IP。
(2)当TCP发出一个段后,启动一个计时器,等待目的端确认收到这个报文段。
(3)TCP首部中设有校验和字段,用于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差错。
(4)由于TCP报文段封装到IP数据报中传输,而IP数据报的到达可能会经过不同的路径从而造成顺序的错乱,因此TCP报文段的到达也可能会失序。
(5)由于存在网络延迟和重传机制,TCP的接收端有可能会收到多个重复的报文段,这时接收端需要根据序号把重复的报文段丢弃。
(6)TCP能够提供流量控制。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19页
48.
简述TCP接收方生成ACK的策略答:(1)具有所期望序号的报文段(即接收窗口基序号指向的段)按序到达,所有在期望序号及以前的报文段都已被确认。
(2)具有所期望序号的报文段按序到达,且另一个按序报文段在等待ACK传输,TCP接收方立即发送单个累积ACK,以确认以上两个按序到达的报文段。
(3)拥有序号大于期望序号的失序报文段到达,TCP接收方立即发送重复ACK,即对当前接收窗口基序号进行确认,指示下一个期待接收字节的序号。
(4)收到一个报文段,部分或完全填充接收数据间隔(缺失)。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22页
49.
简述流量控制的目的答:流量控制的目的是协调协议发送方与接收方的数据发送与接收速度,避免因发送方发送数据太快,超出接收方的数据接收和处理能力,导致接收方被数据“淹没”,即数据到达速度超出接收方的接收、缓存或处理能力,致使数据在接收方被丢弃。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23页
50.
简述流量控制的目的及 TCP 协议实现流量控制所利用的机制答:(1)流量控制的目的是协调协议发送方与接收方的数据发送与接收速度
(2)避免因发送方发送数据太快,超出接收方的数据接收和处理能力,导致接收方被数据“淹没”
(3)即数据到达速度超出接收方的接收、缓存或处理能力,致使数据在接收方被丢弃
(4)TCP 协议实现流景控制是利用窗口机制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23页
51.
简述拥塞的概念以及直接后果答:拥塞是指太多主机以太快的速度向网络中发送太多的数据,超出了网络处理能力,导致大量数据分组“拥挤”在网络中间设备(如路由器)队列中等待转发,网络性能显著下降的现象。拥塞的直接后果如下。
(1)数据分组通过网络的时延显著增加。
(2)由于队列满导致大量分组被丢弃。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24页
52.
简述拥塞控制策略答:拥塞控制策略可以分为拥塞预防与拥塞消除两大类,拥塞预防策略是通过采取一些技术预防拥塞的发生,拥塞消除是利用拥塞检测机制检测网络中是否发生拥塞,然后通过某种方法消除已发生的拥塞。
【注释】:第3章第5节第124页
综合题53.
设传输层采用典型的SR滑动窗口协议,分组编号空间为[0,15],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均为3;上层有编号为0~4的5个分组等待传输层按序连续发送在传输这5个分组的过程中,发送端先后收到的确认是ACK1、ACK0、ACK4、ACK3、ACK2,接收端成功收到的分组编号顺序是1、0、2、3、4、2。试回答下列问题:(1)发送端收到ACK1后做何操作?答:发送端收到 ACK1后,将分组1标记为已接收,不滑动发送窗口。
(2)发送端收到ACK0后做何操作?答:发送端收到 ACK0后,将分组0标记为已接收,然后将发送窗口向右滑动,使发送窗口的基序号为2,再利用可用序号 3、4将上层未发送的分组3、分组4发送给接收端。
(3)发送端收到ACK2后做何操作?答:发送端收到 ACK2后,将分组2标记为已接收,并将发送窗口向右滑动,使发送窗口的基序号为6,等待上层调用发送分组。
(4)接收端为何会收到两个2号分组?答:接收端收到两个2号分组说明发送端在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接收端发送的ACK2,发生了计时器超时事件,发送端重传了分组2:随后接收端又收到了新发送的分组2。
(5)接收端在成功收到第2个2号分组后为何还要发送一次ACK2?答:接收端在收到第2个2号分组后,还要发送一次ACK2 是为了避免出现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都不能滑动的死锁现象。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2-109页
61.
设两台主机之间数据传输只有一条链路,带宽R=10Mbit/s,平均往返时间RTT=100ms,分组长度L=1000B,ACK的发送时间可以忽略不计,要求:写出计算过程,信道利用率小数点后保留4位有效数字。试计算:(1)发送一个分组的传输时延dt。答:d
t=L/R=1000×8/10
7=8×10
-4s=0.8ms
【注释】:第1章第4节第38页
(2)传输层采用停-等协议时的信道利用率。答:U
sender=t
seg/ (RTT+t
seg) =0.8/(100+0.8)≈0.007937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2页
(3)传输层协议采用GBN协议(发送窗口Ws=5) 时的信道利用率。答:U
sender=W
s×t
seg/(RTT+t
seg)=5×0.8/(100+0.8)≈0.03968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9页
(4)传输层采用SR协议(发送窗口Ws和接收窗口Wr均为10)时的信道利用率。答: U
sender=W
s×t
seg/(RTT+t
seg)=10×0.8/(100+0.8)≈0.07937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9页
62.
设主机 A 向 B 连续发送 5 个分组, B 对个收到的分组进行确认,其中第二个分组丢失,其余分组以及重传的第二个分组主机 B 均正确接收,主机A 正确接收所有的ACK;各分组从1 开始依次连续编号(即1、23······),主机 A的超时时间足够长。对应 GBN、SR 和TCP 协议,请回答:(1)主机 A 分别发送了多少个分组?答:对应 GBN、SR 和 TCP 三个协议:
主机 A 分别发送的分组个数是 9、6、6。
(2)主机 B 分别发送了多少个ACK?答:对应 GBN、SR 和 TCP 三个协议:
主机 B 分别发送的 ACK 个数是 8、5、5
(3)如果超时时间比 5RTT 长得多,则哪个协议成功交付 5 个分组的时间最短?答:采用 TCP 协议成功交付 5 个分组的时间最短
【注释】:第3章第3节第105-108页+第3章第5节第114-124页
第四章网络层单项选择题1.关于数据报网络与虚电路网络,表述错误的是(D)
A.虛电路网络中的通信双方在通信前要先建立虚电路 B.虛电路网络在网络层提供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服务 C.因特网是一个数据报网络,双方通信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 D.数据报网络中的接收方收到分组后在网络层对分组重新排序
【注释】:第四章第二节第132页
2.(A)负责从物理接口接收信号,还原数据链路层帧,提取IP数据报(或其他网络层协议分组),根据IP数据报的目的IP地址检索路由表,决策需要将该IP数据报交换到哪个输出端口。
A.输入端口 B.交换结构 C.输出端口 D.路由处理器
【注释】:第4章第3节第136页
3.性能最好的路由器交换结构是基于(B)
A.内存交换 B.网络交换 C.总线交换 D.端口交换
【注释】:第四章第三节第137页
4.在网络层采用的拥塞控制措施中属于预防措施的是(A)
A.流量感知路由 B.负载脱落 C.发送抑制分组 D.被压方式
【注释】:第四章第四节140页
5.(D)是消除拥塞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有选择地主动丢弃一些数据报,来减轻网络负载,从而缓解或消除拥塞。
A.流量感知路由 B.准入控制 C.流量调节 D.负载脱落
【注释】:第4章第4节第142页
6.关于IPv4数据报首部标志字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标志位字段在数据报首部中占2比特 B.禁止分片标志DF=0表示允许路由器将数据报分片 C.如果片偏移字段值为0,更多分片标志 MF=1,则表示数据报是第一个分片 D.更多分片标志MF=1 表示数据报是一个IP 数据报分片,但不是最后一个分片
【注释】:第四章第五节144页
7.IPv6地址长度为(D)位,通常采用8组冒号分隔的十六进制数地址形式表示。
A.16 B.32 C.64 D.128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60页
8.IPv6数据报的基本首部长度为(B)
A.固定32字节 B.固定40字节 C.20~32字节 D.40~64 字节
【注释】:第四章第五节160页
9.Dijkstra 路由选择算法属于(A)
A.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 B.静态路由选择算法 C.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 D.层次化路由选择算法
【注释】:第四章第六节第163页
10.实现大规模网络路由选择最有效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C)。
A.链路状态路由选择 B.距离向量路由选择 C.层次化路由选择 D.Internet路由选择
【注释】:第4章第6节第167页
11.Internet 标准的外部网关协议是(B)
A.OSPF B.BGP C.EGP D.RIP
【注释】:第四章第六节第171页
填空题12.按照目的主机地址进行路由选择的网络称为
数据报网络。
【注释】:第4章第2节第132页
13.虚电路网络在
网络层提供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服务。
【注释】:第4章第2节第132页
14.异构网络主要是指两个网络的
通信技术和
运行协议的不同。
【注释】:第4章第3节第135页
15.实现异构网络互连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
协议转换和
构建虚拟互联网络。
【注释】:第4章第3节第135页
16.
路由器是一种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和多个输出端口的专用计算机,主要任务是获取与维护路由信息以及转发分组。
【注释】:第4章第3节第136页
17.路由器从功能体系结构角度,可以分为
输入端口、
交换结构、
输出端口与
路由处理器。
【注释】:第4章第3节第136页
18.路由器最重要的两项基本功能是
转发和路由选择。
【注释】:第四章第四节第138页
19.准入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对新建虚电路
审核,如果新建立的虚电路会导致网络变得拥塞,那么网络拒绝建立该新虚电路。
【注释】:第4章第4节第140页
20.准入控制实现的关键,在于当建立一条新虚电路会导致整个网络发生拥塞时,应该如何
反应。
【注释】:第4章第4节第140页
21.准入控制不能仅基于每条虚电路的瞬时流量来判断是否允许新建虚电路,同时还要考虑每条虚电路的
平均流量等因素。
【注释】:第4章第4节第141页
22.IP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
IPv4和
IPv6。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42页
23.IP定义了如何封装上层协议的
报文段,定义了Internet
网络层寻址(IP地址)以及如何转发IP数据报等内容,是Internet网络层最核心的协议。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42页
24.一个数据链路层协议帧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称为该链路的
最大传输单元。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45页
25.因特网中的路由器和主机的网络接口都必须具有
唯一的IP地址。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48页
26.有一部分地址保留用于内部网络,称为
私有地址。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0页
27.
路由聚合是为了提高路由效率,减少路由表项数,尽可能将能够聚合在一起的子网聚合成一个大的子网。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5页
28.事实上,很多实际网络都选择
动态IP地址分配。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5页
29.DHCP是在应用层实现的,
传输层使用UDP。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5页
30.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主机或路由器间,实现
差错信息报告。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8页
31.
ICMP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主机或路由器间的网络层差错报告与网络探测。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8页
32.ICMP报文分为
差错报告报文和
询问报文两大类。每个ICMP报文都包括
类型(type)和
代码(code)两个重要字段。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8页
33.ICMP报文的前4个字节是统一格式,包括3个字段:
类型、
代码和
校验和。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8页
34.IPv6地址包括
单播地址、
组播地址和
任播地址3种类型。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60页
35.一种实现IPv4与IPv6共存的有效解决方案是采用
双协议栈,即支持IPv6的网络结点同时也是支持IPv4,同时具备发送IPv4数据报与IPv6数据报的能力。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60页
36.对于IPv6地址中连续的多组“0000”可以利用连续的
两个冒号代替。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60页
37.在实际网络中,一台主机通常通过局域网与一台路由器直接相连,这台路由器称为该主机的
默认路由器,连接该主机所在子网的路由器接口就是该主机的
默认网关。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61-162页
38.网络层实现路由选择功能的关键,是如何为网络分组从源端到目的端的传输确定
最佳路径。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61页
39.一台主机通过局域网与一台路由器直接相连,连接该主机所在子网的路由器接口就是该主机的
默认网关。
【注释】:第四章第六节第162页
40.一台主机通过局域网与一台路由器直接相连,这台路由器称为该主机的
默认路由器。
【注释】:第四章第六节第162页
41.层次化路由选择将大规模互联网的路由划分为两层:
自治系统内路由选择和
自治系统间路由选择。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68页
42.Internet的自治系统间路由选择协议称为
外部网关协议。
【注释】:第四章第六节第168页
简答题43.
简述网络层的功能。答:(1)转发。当通过一条输入链路接收到一个分组后,路由器需要决策通过哪条输出链路将分组发送出去,并将分组从输入接口转移到输出接口。
(2)路由选择。当分组从源主机流向目的主机时,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决定分组经过的路由或路径,计算分组所经过的路径的算法被称为路由选择算法,或称为路由算法。
(3)网络层除了实现转发与路由选择功能外,一些提供面向连接服务的网络还提供另外一个重要的网络层功能:连接建立。
【注释】:第4章第1节第130-131页
44.
简述路由选择和转发之间的联系。答:路由选择和转发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路由器运行路由协议在网络上交换或收集计算路由所需的信息(比如网络拓扑信息等),并基于某种路由选择算法计算路由,然后将路由信息存储到路由器转发表中。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查询转发表,决策如何转发分组。
【注释】:第4章第1节第131页
45.
简述虚电路的要素构成。答:(1)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之间的一条路径(即一系列的链路和分组交换机)。
(2)该路径上的每条链路各有一个虚电路标识(VCID)。
(3)该路径上每台分组交换机的转发表中记录虚电路标识的接续关系。
【注释】:第4章第2节第133页
46.
简述虚电路交换与数据报交换的主要差别。答:是将顺序控制、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功能交由网络来完成,还是由端系统来完成。虚电路网络通常由网络完成这些功能,向端系统提供无差错数据传送服务,而端系统则可以很简单;数据报网络通常网络实现的功能很简单,如基本的路由与转发,顺序控制、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功能则由端系统来完成。
【注释】:第4章第2节第134页
47.
简述网络拥塞的内容。答:在分组交换网中,由于众多的用户随机地将信息送入网络,使网络中需要传输的信息总量经常大于其传输能力,以至于某些网络结点(如路由器)因缓冲区已满,无法接收新到达的分组,此时就发生了所谓的拥塞现象。拥塞是一种持续过载的网络状态,此时用户对网络资源(包括链路带宽、存储空间和处理器处理能力等)的总需求超过了网络固有的容量。
【注释】:第4章第4节第138页
48.
简述网络拥塞预防和网路拥塞消除策略。答:(1)拥塞预防就是在网络出现拥塞前为网络中的各个结点分配更多可用的资源,从而降低拥塞的可能性
(2)拥塞消除一般是指在网络中已经出现负载大于资源的情况下(即拥塞),通过减小当前网络的负载来实现对拥塞的消除
【注释】:第四章第四节第139页
49.
简述流量调节方法。答:(1)抑制分组:通知拥塞上游的最直接的方式是直接告知发送方。
(2)背压:如果因发送速率过快而导致网络拥塞的网络结点,与感知到拥塞发生的网络结点之间的距离(或是跳数)较远,那么,在抑制分组到达源结点的过程中,实际上又有很多新的分组进入网络,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网络的拥塞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另外采取某种策略来对网络中的拥塞进行消除。一种可行方案,就是让抑制分组在从拥塞结点到源结点的路径上的每一跳,都发挥抑制作用。
【注释】:第4章第4节第141页
50.
简述通过MTU=1500字节的链路转发3800字节的IP数据报时的分片过程。答:共分为3片,三片的ID相同;第一片的MF标志位置1,片偏移为0;第二片 MF标志位置1,片偏移为185;第三片MF标志位置0,片偏移为370。
【注释】:第四章第五节146-147页
51.
简述网络中一些常见的特殊地址。答:(1)本地主机地址:0.0.0.0/32。
(2)有限广播地址:255.255.255.255/32。
(3)回送地址:127.0.0.0/8。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0页
52.
简述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的工作过程。答:(1)DHCP服务器发现。新到达主机的首要任务便是进行DHCP客户,并发送DHCP发现报文,以便发现DHCP服务器。
(2)DHCP服务器提供。当某台服务器(或路由器)在端口67上提供DHCP服务,并且接收到DHCP发现报文后,会发送一个DHCP提供报文,来响应主机。
(3)DHCP请求。当新加入网络的主机收到了一个或是多个DHCP服务器的DHCP提供报文之后,选择其中一个发送DHCP请求报文。
(4)DHCP确认。被选定的DHCP服务器以DHCP确认报文来对DHCP请求报文进行响应。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5-156页
53.
简述NAT的一般工作原理。答:NAT的一般工作原理:对于从内网出去,进入公共互联网的IP数据报,将其源IP地址替换为NAT服务器拥有的合法的公共IP地址,同时替换源端口号,并将替换关系记录到NAT转换表中;对于从公共互联网返回的IP数据报,依据其目的IP地址与目的端口号检索NAT转换表,并利用检索到的内部私有IP地址与对应的端口号替换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然后将IP数据报转发到内部网络。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6页
54.
简述ICMP报文的分类。答:ICMP报文分为差错报告报文和询问报文两大类。
(1)ICMP差错报告报文共有5种:终点不可达、源点抑制、时间超时、参数问题和路由重定向等;
(2)ICMP询问报文有:回声(echo)请求/应答、时间戳(timestamp)请求/应答。
【注释】:第4章第5节第158页
55.
简述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答:路由选择算法分为全局式路由选择算法和分布式路由选择算法。
(1)全局式路由选择算法。这类路由选择算法,需要根据网络的完整信息(即完整的网络拓扑结构),来计算最短路径。
(2)分布式路由选择算法。在分布式路由选择算法中,结点不会(也不需要)尝试获取整个网络拓扑信息,结点只需获知与其相连的链路的“费用”信息,以及邻居结点通告的到达其他结点的最短距离(估计)信息,经过不断的迭代计算,最终获知经由哪个邻居可以具有到达目的结点的最短距离。
【注释】:第4章第6节第162页
56.
简述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的基本思想。答: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的基本思想是:
- 网络中的每个结点x,估计从自己到网络中所有结点y的最短距离(注意这里只是估计),记为Dx(y),称为结点x的距离向量,即该向量维护了从结点x出发到达网络中所有结点的最短距离(即最低费用)的估计;
- 每个结点向其邻居结点发送它的距离向量的一个拷贝;
- 当结点收到来自邻居的一份距离向量或者是观察到相连的链路上的费用发生变化后,根据Bellman-Ford方程对自己的距离向量进行计算更新;
- 如果结点的距离向量得到了更新,那么该结点会将更新后的距离向量发送给它的所有邻居结点。
【注释】:第4章第6节第164-165页
57.
简述RIP、OSPF、BGP的异同点。答:RIP、OSPF. BGP都是路由选择协议,RIP 和OSPF是典型的内部网关协议(IGP) 。RIP 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的IGP,主要应用于较小规模的自治系统;
0SPF基于链路状态选择算法,使用Di jkstra算法求解最短路径,更多地用于较大规模的自治系统: BGP 是典型的外部网关协议(EGP) ,是Internet的标准的EGP。通过BGP使得Interne中的自治系统互连成为全球性的互联网,一个主机无论位于世界的哪一个子网中都可以访问各地的服务器。
【注释】:第4章第6节第168-172页
综合题58.
设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请利用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计算节点D到网络中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按图表中的序号写出计算结果。

答:①C;②3;③B;④2;⑤C;⑥l;⑦B;⑧4。
【注释】:第四章第六节第161-172页
第五章数据链路层与局域网
单项选择题
1.( A )机制需要利用纠错编码,即这类编码不仅可以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而且还可以定位错误位置并直接加以纠正
A.前向纠错 B.后向纠错 C.混合纠错 D.反馈纠错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78页
2.在反馈校验方式中,如果发送端发现有不同,则认为接收端没有正确接收到发送的数据,则立即( C ),直到收到接收端反馈的数据与已发数据一致为止。
A.去噪编码 B.流量控制 C.重发数据 D.自动重传请求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78页
3.有关噪声与传输差错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A.传输介质引起的噪声属于冲击噪声 B.突发差错通常集中发生在某段信息 C.冲击噪声容易造成一段时间的传输差错 D.随机噪声引起的传输差错具有独立性特点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78页
4.不同差错编码的检错或纠错能力是不同的。差错编码的检错或纠错能力与编码集的( D )有关。
A.信号距离 B.模式识别 C.汉明重量 D.汉明距离
【注释】:第5章第1节第179页
5.对于检错编码,如果编码集的汉明距离ds=r+1,则该差错编码可以检测( C )位的差错。
A.ds B.s C.r D.r+1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79页
6.对于纠错编码,如果编码集的汉明距离( C ),则该差错编码可以纠正r位的差错。
A.ds=r+2 B.ds=2(r+1) C.ds=2r+1 D.ds=r+1/2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80页
7.以下关于“汉明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理查德·卫斯里·汉明为了解决读卡机错误检测与纠正问题,设计了汉明码 B.汉明码可以实现单个比特差错纠正,在数据通信以及数据存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C.信息位长度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汉明码的编码效率 D.汉明码是典型的线性分组码* D.奇偶校验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81页
8.( A )的基本思想是:将二进制位串看成是系数为0或1的多项式的系数。
A.CRC编码 B.ECC编码 C.LRC编码 D.RAID编码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83页
9.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中( C )使用一对一的通信方式,信道被通信双方独享
A.广播信道 B.多播信道 C.点对点信道 D.虚拟专用信道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84页
10.MAC 协议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信道的( A )。
A.共享问题 B.隐私问题 C.数据安全问题 D.信息孤岛问题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84页
11.( B )是一种时域划分,即将通信信道的传输信号在时域内划分为多个等长的时隙,每路信号占用不同的时隙,在时域上互不重叠,使多路信号合用单一的通信信道,从而实现信道共享。
A.频分多路复用 B.时分多路复用 C.波分多路复用 D.码分多路复用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86页
12.频分多路复用的主要优点是分路方便,但是,频分多路复用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各路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即( C )。
A.信号衰减 B.设备成本高 C.串扰 D.光纤损耗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85-186页
13.码分多路复用(CDM)的实质是( D ),即将需要传输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的信息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码序列进行调制,使原信号的带宽得到扩展,经载波调制后再发送出去,接收端则利用不同码序列之间的相互正交的特性,分离特定信号。
A.基于时分技术 B.基于分割技术 C.基于频带技术 D.基于扩频技术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88页
14.时隙ALOHA 协议需要所有通信站在时间上同步,其的吞吐量S与网络负载G的关系为( C )。
A.S=Ge-2G B.S=2Ge2G C.S=Ge-G D.S=2GeG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92页
15.下列关于随机访问 MAC协议说法正确的是( D )。
A.随机访问实际上就是预约接入,用户通过预约占用共享信道来发送信息 B.随机访问协议的特点是:站点在指定时间内发送数据,用户争用信道,容易发生冲突 C.随机访问MAC协议就是管理员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机地向信道上发送信息 D.典型的随机访问协议有ALOHA协议、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以及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等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90页
16.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中,根据监听策略的不同,CSMA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类型的CSMA协议,其中不包括( A )。
A.坚持CSMA B.非坚持CSMA C.1-坚持CSMA D.P-坚持CSMA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92-193页
17.受控接入 MAC协议的特点是( C )。
A.用户可以随时发送数据,无需检测信道状态 B.信道访问权由所有用户共同决定 C.各个用户不能随意接入信道而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 D.主要采用竞争机制来解决信道冲突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95页
18.关于令牌环网的表述错误的是(C)
A.令牌本身就是位串,是一种特殊的帧 B.令牌环网中采用令牌实现多路访问控制 C.由于环路中的令牌数有限,因此经常出现冲突 D.令牌丢失和数据帧无法撤销是网中最严重的错误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96-197页
19.MAC 地址具有唯一性,即两块网络适配器必须具有不同的MAC地址。那么,如何确保由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公司生产的适配器的 MAC 地址是唯一的呢?解决方案是( B )。
A.MAC地址由用户自行设定,无需注册 B.MAC地址空间的分配由IEEE统一管理 C.制造商需要支付高额费用才能获得MAC地址分配权 D.MAC地址可以通过软件修改,因此无需担心唯一性
【注释】:第5章第4节第198页
20.根据本网内目的主机或默认网关的 IP 地址取其 MAC 地址的协议是(C)
A.DNS B.HDLC C.ARP D.RARP
【注释】:第5章第6节第199页
21.以太网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以下对于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以太网是第一个广泛部署的高速局域网 B.令牌环网、FDDI和 ATM 比以太网更加复杂、更加昂贵 C.以太网的数据速率稍微逊色新发布的新技术 D.以太网硬件(尤其是适配器和交换机)价格极其便宜,网络造价成本低
【注释】:第5章第4节第201页
22.10Base-5以太网的最短帧长为(A)
A.64 字节 B.46 字节 C.32 字节 D.18 字节
【注释】:第5章第4节第202页
23.以下不属于HDLC帧类型的是( B )。
A.信息帧(I格式) B.确认帧(RR格式) C.管理帧(S格式) D.无序号帧(U格式)
【注释】:第5章第5节第210页
24.现在全世界使用得最多的点对点链路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是点对点协议(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以下不属于PPP主要提供的功能的是( B )。
A.成帧 B.数据压缩 C.链路控制协议 D.网络控制协议
【注释】:第5章第5节第208页
填空题
25.沿着通信链路连接的相邻结点的通信信道称为链路,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数据单元称为帧。
【注释】:第5章第1节第176-177页
26.数据链路层一般是将要传输的数据封装成帧,称为组帧或成帧。
【注释】:第5章第1节第177页
27.噪声可以大致分为随机噪声和冲击噪声。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77-178页
28.随机噪声引起的传输差错称为随机差错或独立差错,具有独立性、稀疏性和非相关性等特点,对于二进制信息传输,通常呈现为随机的比特差错。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78页
29.冲击噪声引起的差错称为突发差错,通常是连续或成片的信息差错,差错之间具有相关性,差错通常集中发生在某段信息。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78页
30.突发错误发生的第一位错误与最后一位错误之间的长度称为突发长度。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78页
31.差错编码的检错或纠错能力与编码集的汉明距离有关。
【注释】:第5章第4节第179页
32.广播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广播信道上连接的结点很多,信道被所有结点共享,必须使用多路访问控制协议来协调结点的数据发送。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84页
33.波分多路复用是指在一根光纤中,传输多路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由于波长不同,所以各路光信号互不干扰,最后再用波长解复用器将各路波长的光载波分解出来,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中。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87页
34.时隙ALOHA 协议的最大信道利用率为36.8%。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92页
35.以太网帧结构中包含两个地址:一个是目的地址,另一个是源地址,均为48位物理地址即MAC 地址。
【注释】:第5章第4节第202页
36.从工作原理角度看,交换机就是多端口的网桥,可以依据接收到的链路层帧的目的MAC地址,选择性地转发到相应的端口,这就是它的转发与过滤功能。
【注释】:第5章第4节第204页
37.HDLC协议为确保数据的透明传输使用了位填充方法。
【注释】:第5章第5节第210页
简答题
38.简述数据链路层通常提供的服务有哪些。
答:(1)组帧
(2)链路接入
(3)可靠交付
(4)差错控制
【注释】:第5章第1节第177页
39.简述差错控制的概念。
答:差错控制就是通过差错编码技术,实现对信息传输差错的检测,并基于某种机制进行差错纠正和处理,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可靠传输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许多数据链路层协议中应用。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77页
40.简述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答:(1)检错重发
(2)前向纠错
(3)反馈校验
(4)检错丢弃
【注释】:第5章第2节第178页
41.简述CSMA/CD的基本工作原理。
答:通信站使用CSMA协议进行数据发送;在发送期间如果检测到碰撞,则立即终止发送,并发出一个冲突强化信号,使所有的通信站都知道冲突的发生;发出冲突强化信号后,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再重复上述过程。
【注释】:第5章第3节第193页
42.简述ARP与DNS在功能上的区别。
答:(1)解析内容不同。DNS将主机域名解析为对应的IP地址:ARP将IP地址解析为对应的MAC地址。
(2)解析范围不同,DNS 可以解析Internet内任何位置的主机域名:ARP只为同一子网中
的主机和路由器接口解析IP地址。
(3)实现机制不同,DNS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解析要在层次结构的DNS服务器之间查询:ARP通过局域网内广播ARP查询,维护ARP表,获取同一子网内主机或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与MAC地址映射关系。
【注释】:第5章第4节第201页
43.简述局域网中的冲突域概念并说明以太网的冲突域。
答:(1)冲突域是指在一个局域网内,如果任意两个结点同时向物理介质中发送信号(数据)
(2)这两路信号一定会在物理介质中相互叠加或下扰,从而导致数据发送的失败,那么,这两个结点位于同一个冲突域
(3)在以太网中,CSMA/CD 协议的冲突检测范围就是一个冲突域
【注释】:第5章第4节第202页
44.简述以太网交换机的优点
答:(1)消除冲突。交换机分割了冲突域,所以使用交换机的局域网和使用集线器的局域网不同,不会因为产生冲突而浪费带宽。
(2)支持异质链路。在使用交换机的局域网中,不同的链路可以使用不同的速率运行并且能够在不同的媒介上运行。
(3)网络管理。交换机除了可以提供强化的安全性,还易于进行网络管理。
【注释】:第5章第4节第207页
45.简述划分虚拟局域网的主要方法
答:(1)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局域网的网络管理员可以按照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定义VLAN 成员。
(2)基于MAC地址划分,基于MAC地址划分虚拟局域网,是按每个连接到交换机的主机MAC地址定义 VLAN 成员。
(3)基于上层协议类型或地址划分,根据链路层帧所携带数据中的上层协议类型(如IP)或地址(如IP地址)定义VLAN成员。
【注释】:第5章第4节第207-208页
综合题
46.某局域网由一台交换机和四台微机组成,连接情况如图所示,当前的交换表如表所示。试问:

(1)B发送一帧数据到A,A收到B的数据后对B进行回复。对照所给图示,简要
说明此过程中交换机和相应主机的工作过程。
交换机和相应主机的工作过程:
①主机B将一个数据帧发送到交换机的2接口,交换机检测到该数据帧,发现其目的MAC地址是A。
②交换机检索交换表,没有找到MAC地址为A的表项;开始洪泛该数据帧,即将该数据帧通过交换机所有接口(2接口除外)发送出去。
③主机A、C、D均收到了该数据帧,但只有主机A接收了该帧,并将对B的回复帧发送到交换机的1接口。
④交换机收到来自主机A的回复帧,把A的MAC地址和接口1的映射关系记录到交换表中。
⑤交换机根据回复帧中目的主机B的MAC地址检索交换表,发现B连接在交换机的2接口上,直接把回复帧通过2接口发送到主机B。
⑥主机B收到主机A的回复帧,本次通讯过程结束。
(2)四台主机相互成功发送数据后,补齐表的完整内容。
【注释】:第5章第4节第205-206页
47.某局域网由一台交换机和三台主机组成,连接情况如题42图所示,当前的交换表如下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主机A发送一帧数据给主机B的过程中交换机和相应主机的工作内容。答:主机 A 使用源MAC地址A和目的 MAC 地址 B 构造数据帧,将数据帧经交换
机的端口1发送到交换机。
交换机记录源MAC地址A来自端口1,缓存在交换表中。
交换机根据目的 MAC 地址 B查找交换表,此时没有B的表项,采用泛洪方式向端口2和3转发帧。
数据帧到达主机B,目的地址匹配,B 接收到数据帧。数据帧到达主机C,目的地址不匹配,主机C丢弃该数据帧
(2)主机C发送一帧数据给主机B的过程中交换机和相应主机的工作内容。答:主机C使用源MAC地址C和目的MAC地址B构造数据帧,将数据帧经交换机的端口3发送到交换机上。
交换机记录源MAC地址C来自端口3,缓存在交换表中。
交换机根据目的MAC地址B查找交换表,此时没有B的表项,采用泛洪方式向端口1和2转发帧。
数据帧到达主机B,目的地址匹配,B接收到数据帧.数据帧到达主机A,目的地址不匹配,主机A丢弃该数据帧。
(3)写出上述通信过程完成后,题42表中增加的MAC地址和接口的内容。答:题42表增加的MAC地址为C:接口为3。
【注释】:第5章第4节第205-206页
第六章 物理层单项选择题1.( A )是信号传输的介质,或信道是以传输介质为基础的信号通道。
A.信道 B.通信 C.接收器 D.传感器
【注释】:第6章第1节第214页
2.( B )作为信号的终点,并将信号转换为供人们能识别的消息。
A.信源 B.信宿 C.信道 D.信息
【注释】:第6章第1节第215页
3.数据在通信系统中的,可以按照数据传输的方向进行分类,以下不包括在内的是( B )。
A.单向通信 B.并行通信 C.双向交替通信 D.双向同时通信
【注释】:第6章第1节第216页
4.常用数据传输的同步方式有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其区别在于( C )。
A.数据传输单位的差异 B.对时序的要求不同 C.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是独立的还是同步的 D.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应用场景的考量
【注释】:第6章第1节第216页
5.通信系统根据信号种类可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下列对于两者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区别在于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 B.模拟信号是指信号的因变量完全随连续消息的变化而变化的信号 C.数字信号是指表示消息的因变量是离散的,自变量时间的取值也是离散的信号 D.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不可以相互转化的
【注释】:第6章第1节第215页
6.下列对于传输介质,架空明线的说法有误的是( B )。
A.架空明线是指平行且相互分离或绝缘的架空裸线线路 B.架空明线只采用铜线作为导线 C.架空明线的优点是传输损耗较低 D.架空明线的缺点是易受天气和外界电磁干扰,对外界噪声敏感,带宽有限
【注释】:第6章第2节第217-218页
7.以下对于光纤优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体积小,重量大 B.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 C.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对远距离传输特别经济 D.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也不易被窃听或截取数据
【注释】:第6章第2节第219页
8.频率较低(2MHz以下)的电磁波趋于沿地球表面传播,有一定的绕射能力,这种传播
方式称为( C )。
A.视线传播。 B.远程传播 C.地波传播 D.天波传播
【注释】:第6章第2节第221页
9.以下对于视距传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电磁波通常采用视线无障碍的点对点直线传播 B.有限的天线高度限制了视线传播的距离 C.为了实现远距离传输,可以设立地面中继站或卫星中继站进行接力传输 D.由于视线传播的传输距离与天线高度有关,通常选择平缓地势搭建高规模天线
【注释】:第6章第2节第221页
10.下列对于广义信道和狭义信道的说法有误的是( C )。
A.狭义信道即为信号传输介质 B.广义信道包括信号传输介质和通信系统的一些变换装置 C.在讨论通信的物理介质时,主要采用广义信道 D.在研究信道的一般特性时,主要考虑狭义信道
【注释】:第6章第3节第222页
11.调制信道是指信号从调制器的输出端传输到解调器的输入端经过的部分,调制信道隶属于( D )。
A.数字信道 B.随参信道 C.多径信道 D.广义信道
【注释】:第6章第3节第222-223页
12.随参信道的传输特性随时间随机快速变化,以下不属于随参信道的共同特点的是( A )。
A.传输速率保持不变 B.存在多径传播现象 C.信号的传输衰减随时间随机变化 D.信号的传输时延随时间随机变化
【注释】:第6章第3节第224页
13.信道无差错传输信息的最大平均信息速率被称为( B )。
A.信道带宽 B.信道容量 C.误码率 D.吞吐量
【注释】:第6章第3节第224页
14.以下对于AMI码的优缺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由于采用正、负脉冲交替编码信息1,不会产生直流分量的积累,有利于进行基带传输 B.AMI码的编译码电路实现简单,并且可以利用正、负脉冲交替变化的规律检测误码 C.AMI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完美提取定时信息,不受信息码中连续0位串的影响 D.当信息码中出现大量连续的0位串时,AMI码的信号电平会长时间保持不变,这样会造成定时信息提取困难
【注释】:第6章第4节第228页
15.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有很多种,单极不归零码(NRZ)、双极不归零码、单极归零码(RZ)等都是( B )。
A.利用三角脉冲信号的幅值编码二进制数字数据 B.利用矩形脉冲信号的幅值编码二进制数字数据 C.利用正弦脉冲信号的幅值编码二进制数字数据 D.利用双极脉冲信号的幅值编码二进制数字数据
【注释】:第6章第4节第226页
16.若将信息码的0编码为双极不归零码的01,信息码的1交替编码为双极不归零码的11和00的基带传输码型为( C )。
A.AMI码 B.双相码 C.CMI码 D.米勒码
【注释】:第六章第四节第230页
17.在信道中直接传输数字基带信号,称为数字基带传输,相应的系统称为( C )。
A.频带传输系统 B.信道传输系统 C.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D.数字信号传输系统
【注释】:第6章第4节第231页
18.二进制数字调制性能不会体现在( D )。
A.频带利用率 B.抗噪声性能 C.信道适应性 D.信号可靠性
【注释】:第6章第5节第235页
19.在确定带宽与频带利用率的情况下,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提高每个码元传输信息量来实现,每个码元调制多位信息,即( D )。
A.正交幅度调制 B.网格编码调制 C.二进制数字调制 D.多进制数字调制
【注释】:第6章第5节第236页
20.正交幅值调制(QAM)是一种具有高频带利用率,且可以自适应调整调制速率的调制技术,其具有的优点并不包括( A )。
A.信号平面互补 B.调制解调系统 C.抗噪声能力强 D.频带利用率高
【注释】:第6章第5节第238页
21.以下不是物理层接口规范的定义包含特性的是( C )。
A.机械特性 B.电气特性 C.规程特性 D.规程特性
【注释】:第6章第6节第238-239页
22.物理层的功能特性指明物理接口各条信号线的用途,包括接口信号线功能的规定方法以及接口信号线的功能分类,以下不属于其具体分类的是( D )。
A.数据信号线 B.控制信号线 C.定时信号线 D.传输信号线
【注释】:第6章第6节第239页
填空题23.在数据通信方式中,
串行通信是只为信息传输设置一条通道,数据的一个字节中每一位(bit)依次在这条通道上传输。
【注释】:第6章第1节第216页
24.非屏蔽双绞线的英文缩写为
UTP 。
【注释】:第6章第2节第218页
25.光纤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光的
全反射现象。
【注释】:第6章第2节第219页
26.
导引型传输介质,又可称为有线信道,以导线为传输介质,信号沿导线进行传输,信号的能量集中在导线附近,因此传输效率高,但是部署不够灵活。
【注释】:第6章第2节第217页
27.
双绞线是将两根相互绝缘的铜线并排绞合在一起可以减少对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
【注释】:第6章第2节第218页
28.使用光纤通信需要将一般形式的电信号转换为
光信号,然后在光纤上传输,在接收端还需要再将其还原为电信号。
【注释】:第6章第2节第220页
27.利用电离层反射的传播方式称为
天波传播,并且其信道(或称电离层反射信道)是典型的随参信道。
【注释】:第6章第2节第221页
29.信道是
通信系统中连接发送端与接收端的通信设备,实现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信号传送。
【注释】:第6章第3节第222页
30.编码信道是指
数字信号由编码器输出端传输到译码器输入端经过的部分,包括其中的所有变换装置与传输介质。
【注释】:第6章第3节第223页
31.双相码可以实现在传输数据的同时提供准确的同步信号,但由于带宽开销大,因此适合
近距离数据传输。
【注释】:第6章第4节第229页
32.物理层接口协议主要是解决主机、工作站等数据终端设备与通信线路上通信设备之间的
接口问题。
【注释】:第6章第6节第238页
简答题33.
简述异步数据传输和同步数据传输方式的优缺点。答:(1)异步传输不需要在收发两端间传输时钟信号,所以实现起来比较简单;但是传输效率低,只适用于低速数据传输系统
(2)同步传输方式的传输效率高,开销小,但收发双方需要建立同步时钟,实现和控制比较复杂
(3)适合于高速数据传输系统
【注释】:参考第六章第一节第216-217页
34.
简述编码信道的无记忆编码信道和有记忆编码信道答:(1)无记忆编码信道是指信道中码元的差错发生是相互独立的,即当前码元的差错与其前后码元的差错没有依赖关系。
(2)有记忆编码信道是指信道中码元差错的发生不是独立的,即当前码元的差错与其前后码元的差错是有联系的。
【注释】:第6章第3节第223页
35.
简述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答:(1)对信号幅值产生固定的衰减。
(2)对信号输出产生固定的时延。
【注释】:第6章第3节第223-224页
36.
简述双极归零码的编码规则及特点。答:(1)编码规则:二进制数字0和1分别用负电平和正电平表示。每个正、负脉冲周期的中间时刻,电平都要回到零电平。
(2)特点:在0和1等概率出现的情况下,不会产生直流分量,有利于在信道中传输,抗干扰能力强。有利于时钟信号的提取,便于收发两端同步。
【注释】:第六章第四节第227页
37.
简述AMI码的编码规则答:编码规则:信息码中的0编码为AM传输码中的0(零电平);信号码中的1 交替编码为AMI传输码中的+1(正脉冲)和-1(负脉冲)。
【注释】:第6章第4节第228页
38.
简述米勒码(Miller Code)的编码规则答:(1)信息码中的1编码为双极非归零码的 01或者 10。
(2)信息码连1时,后面的1要交替编码,即前面的1如果编码为01,后面的1就编码为 10,反之亦然。
(3)信息码中的0编码为双极非归零码的00或者 11,即码元中间不跳变。
(4)信息码单个0时,其前沿、中间时刻、后沿均不跳变。
(5)信息码连0时,两个0码元的间隔跳变,即前一个0的后沿(后一个0的前沿)
跳变。
【注释】:第6章第4节第229页
39.
简述二进制数字调制2ASK、2FSK、2PSK 和 2DPSK 的中文名称及其综合性能。答:2ASK、2FSK、2PSK和2DPSK的中文名称分别为二进制幅移键控、二进制频移键控、二进制相移键控和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在恒参信道中,2ASK、2PSK和2DPSK均可获得较高的频带利用率,而2FSK的频带利用率最低;2PSK和2DPSK均可获得较好的抗噪声性能,而2ASK抗噪声性能最差。对于随参信道,2FSK和2PSK的适应性更好,2ASK的适应性最差。
【注释】:第六章第五节第232-236页
第七章 无线与移动网络1.无线网络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C )。
A.无线主机 B.无线链路 C.有线网络设备 D.网络基础设施
【注释】:第7章第1节第241-242页
2.在无线网络中,如果支持无线主机移动,则当一台移动主机移动超出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而到达另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后,它将改变其接入到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站,这一过程称作( B )。
A.漫游 B.切换 C.跳变 D.流转
【注释】:第7章第1节第242-243页
3.以下不是移网络基本原理所探讨的内容的是( D )。
A.从网络层的角度分析用户的移动性 B.可用的有线基础设施的支持 C.移动结点的地址始终保持不变的重要性 D.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注释】:第7章第2节第244-245页
4.在一个网络环境中,一个移动结点的永久居所被称为( A )。
A.归属网络 B.归属代理 C.外部网络 D.外部代理
【注释】:第7章第2节第245页
5.每个IEEE802.11无线站点都具有一个( C )的MAC地址,该地址存储在该站适配器(即EEE 802.11网络接口卡)的固件中。
A.4字节 B.5字节 C.6字节 D.7字节
【注释】:第7章第3节第251页
6.在IEEE802.11标准中,每个无线站点在能够发送或者接收网络层数据之前,必须与一个( A )相关联。
A.接入点(Access Point) B.网络层(Network Layer) C.无线站点(Wireless Station) D.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
【注释】:第7章第3节第251页
7.EEE802.11在MAC层采用的协议是( B )。
A.非坚持CSMA B.CSMA/CA C.P-坚持CSMA D.CSMA/CD
【注释】:第7章第3节第252页
8.无线主机如何发现 AP的问题中,不属于对接入点的被动扫描的是( D )。
A.AP发送信标帧 B.无线主机向选择的AP发送关联请求帧 C.选择的AP向无线主机发送关联响应帧 D.无线主机向选择的AP发送关联请求帧
【注释】:第7章第3节第252页
9.以下不属于IEEE 802.11帧类型的是( A )。
A.路由帧 B.数据帧 C.控制帧 D.管理帧
【注释】:第7章第3节第253页
10.IEEE 802.11数据帧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有4个( C ),在有基础设施的网络中只使用前3种,第4种多用于自组织网络。
A.校验和 B.序列号 C.地址字段 D.加密密钥
【注释】:第7章第3节第253页
11.在IEEE 802.11中,帧控制字段包括许多子字段,其中比较重要的子字段包括类型和子类型字段,用于区分的帧不包括( D )。
A.RTS 帧 B.CTS 帧 C.ACK 帧 D.PS-Poll帧
【注释】:第7章第3节第255页
12.蜂窝是指由一个蜂窝网覆盖的区域被分成许多称作小区的地理覆盖区域,每个小区包含一个( A ),负责向位于其小区内的移动站点发送或接收信号。
A.收发基站 B.基站控制器 C.移动交换中心 D.移动用户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56页
13.在蜂窝网络中,GSM 标准采用了何种方法管理移动性?( B )
A.直接路由选择方法 B.间接路由选择方法 C.静态路由选择方法 D.固态路由选择方法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57页
14.GSM 的归属网络维护一个称作归属位置注册器的数据库,以下不属于HLR中包括每个用户信息的是( B )。
A.用户个人信息 B.用户实时通话内容 C.用户当前的位置 D.永久蜂窝电话号码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57页
15.GSM 系统的业务,即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其中,( C )主要提供移动台与其他应用的通信服务,是GSM移动通信网提供的最重要的业务。
A.承载业务 B.电信业务 C.电信业务 D.基本业务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58页
16.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的主要目标不包括( A )。
A.提供与2G系统完全相同的业务和功能 B.能够提供优良的服务质量和保密性能 C.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大的系统容量 D.全球统一频谱、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59页
17.1996年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正式更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IMT2000),其组成部分不包括( D )。
A.终端 B.核心网 C.无线接入网 D.固定电话交换机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59页
18.以下关于4G/LTE 网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LTE 系统支持频分双工和时分双工以及半双工方式 B.LTE系统的e-NodeB的高层功能在核心网关实现 C.LTE系统中,OFDM成为主要的多址技术 D.LTE系统架构分为演进后的核心网和演进后的接入网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60-261页
19.5G,作为4G之后的延伸,其无线通信领域有望避免多标准竞争局面,共用一个标准,5G 技术的目的是( A )。
A.构建网络社会 B.满足超高容量 C.超高速率传输 D.解决网络拥塞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62页
20.移动IP由IETF开发,允许计算机移动到外地时,仍然保留其原来的IP地址,移动 IP标准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B )。
A.代理发现 B.通告请求 C.向归属代理注册 D.数据报的间接路由选择
【注释】:第7章第5节第262页
21.ZigBee定义了20kbit/s、40kbit/s、100kbit/s和 250kbiv不同数据速率,取决于( C )。
A.信道的容量 B.信道的特性 C.信道的频率 D.信道的性能
【注释】:第7章第6节第266页
22.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线局域网技术是(A)
A.IEEE802.11 B.IEEE802.12 C.IEEE802.15 D.IEEE802.16
【注释】:第七章本章小结第267页
填空题23.作为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一个关键部分,
基站在有线网络中没有明确的对应设备,负责向与之相关联的无线主机发送数据和接收主机发送的数据,通常负责协调与之相关联的多个无线主机的传输。
【注释】:第7章第1节第242页
24.如果用IEEE802.11无局域网络代原有网络的有线以太网,需要用
接入点替代以太网交换机。
【注释】:第7章第2节第244页
25.移动结点当前所在的非归属网络称为被访网络,在外部网络中帮助移动结点做移动管理功能的实体称为
外部代理。
【注释】:第7章第2节第245页
26.直接路由选择克服了
三角路由选择的低效问题,但却是以增加复杂性为代价的,在直接路由选择方法中,通信者所在网络中的一个通信者代理先获得该移动节点的COA。
【注释】:第7章第2节第248页
27.IEEE802.11体系结构的基本构件由基站和
基本服务集组成。
【注释】:第7章第3节第250-251页
28.在EEE802.11帧中的
序号字段在链路层与在传输层中的类似字段有着完全相同的目的。
【注释】:第7章第3节第255页
29.蜂窝网络体系中,
移动交换中心在用户鉴别和账户管理(决定是否允许某个移动设备与蜂窝网络连接)以及呼叫建立和切换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57页
30.GSM 系统与第一代蜂窝系统相比,它的信令和语音信道都是
数字式的,因此被看作是第二代(2G)移动电话系统的开端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58页
3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最关键的技术是
无线传输技术。除了卫星接口技术外,被分为CDMA和TDMA两大类,其中CDMA占主导地位。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60页
32.在移动IP中,
代理发现指的是当某移动IP站点到达一个新网络时,不管是连到一个外部网络还是返回其归属网络,它都必须知道相应的外部代理或归属代理的身份。
【注释】:第7章第5节第262页
33.IEEE 的第二个个人区域网络标准是IEEE802.15.4,被称为ZigBee,其网络结点可以分两类:“简化功能设备”和“
全功能设备”。
【注释】:第7章第6节第260页
简答题34.
简述无线链路区别有线链路的主要表现方面答:(1)信号强度的衰减(fading)。电磁波在穿过物体(如墙壁)时强度将减弱,
(2)干扰。在同一个频段发送信号的电波源将相互干扰。
(3)多径传播。多径传播使得接收方收到的信号变得模糊
【注释】:第7章第1节第244页
35.
简述在网络中,针对“寻址”的两种解决方案答:(1)外部网络可以通过向所有其他网络发通告,告诉它们该移动结点正在它的网络中。
(2)将移动性功能从网络核心搬到网络边缘,由该移动结点的归属网络来实现。
【注释】:第7章第2节第246页
36.
简述“三角路由选择问题”答:即使在通信者与移动结点之间存在一条更有效的路由,发往移动结点的数据报也要先发给归属代理,然后再发送到外部网络。
【注释】:第7章第2节第248页
37.
简述移动IP结点通过外部代理完成向归属代理注册COA的步骤答:(1)当收到一个外部代理通告后,移动结点立即向外部代理发送一个移动 IP 注册报文。
(2)外部代理收到注册报文并记录移动结点的永久 IP 地址。
(3)归属代理接收注册请求并检查真实性和正确性。
(4)外部代理接收注册应答,然后将其转发给移动结点。
【注释】:第七章第二节第248页
38.
简述呼叫移动GSM用户过程的关键步骤答:(1)通信者拨打移动用户的电话号码
(2)归属MSC收到该呼叫,查询HR来确定移动用户的位置
(3)漫游号码确定后,归属MSC通过网络向被访网络的MSC呼叫,最后被访网络的MSC呼叫移动用户。
【注释】:第7章第4节第257页
39
.简述向“归属代理注册”通过外部代理的步骤答:(1)当收到一个外部代理通告后,移动结点立即向外部代理发送一个移动注册报文
(2)外部代理收到注册报文并记录移动结点的永久IP地址
(3)归属代理接收注册请求并检查真实性和正确性
(4)外部代理接收注册应答,然后将其转发给移动结点
【注释】:第7章第5节第263-264页
40.
简述WiMAX的优势与劣势答:(1)优势:更远的传输距离,更高速的宽带接入
(2)劣势:服务质量差、组网性能低、产业基础薄弱,并且和传统的窝网络无法完全兼容
【注释】:第7章第6节第265页
第八章 网络与安全基础1.明确了网络安全通信的基本属性和含义后,可以总结出网络安全的基本特征,其中,( A )指的是网络永远只有相对的安全,没有绝对的安全,要时刻注意网络安全防护。
A.相对性 B.时效性 C.相关性 D.不确定性
【注释】:第8章第1节第271页
2.以下不属于网络安全威胁的是( D )。
A.分组“嗅探” B.IP欺骗 C.映射 D.加密算法
【注释】:第8章第1节第271页
3.根据密码学的定义,可以得到一套完整密码体制,其中包括M、C、K、E、D共5个
要素。其中“k”是指( C )。
A.可能明文的有限集称为明文空间 B.可能密文的有限集称为密文空间 C.一切可能密钥构成的有限集称为密钥空间 D.为解密算法,对于任一密钥,都能够有效地计算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2页
4.置换密码的特点是( D )。
A.字母表结构简单,便于记忆 B.明文易于实现,安全性相对较高 C.密码本易于制作,加密解密过程简单 D.改变了明文的结构,不改变明文的内容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3页
5.密码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基础,在密码学中,( B )是指将密码变化的客观规律应用于编制密码来保守通信秘密。
A.密码分析学 B.密码编码学 C.密码研究学 D.密码完整学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2页
6.1973年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公开征集国家密码标准方案,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B )。
A.算法必须提供高度的安全性,这是数据加密的基础保障 B.算法的安全性要取决于算法,而不依赖于密钥,保证密钥必须高效和经济 C.需证实算法实际有效,并保证可出口,这也是算法能够广泛应用的基础。 D.算法必须有详细的说明,并易于理解,能够适应于不同的场合以及所有用户,这样能保证算法能够普遍应用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4页
7.( A )是一个分组长度为64位的分组码算法,密钥长度为128位,同一个算法即可用于加密,也可用于解密。
A.IDEA加密算法 B.AES加密算法 C.DES加密算法 D.三重加密算法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5页
8.AES 加密过程涉及的操作不包括以下( C )。
A.行移位 B.字节替代 C.内容加密 D.轮密钥加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5页
9.如何既方便密钥的分发,又确保密码体系的安全,是密码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钥分发问题,采用了( A )。
A.公开密钥密码 B.对称密钥加密 C.序列密钥 D.密钥流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5-276页
10.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公开密钥算法是(C)
A.AES B.IDEA C.RSA D.SHA-1
【注释】:第8章第3节第276页
11.典型的用于创建数字签名的单向散列算法是(A)
A.SHA-1 B.MDS C.IDEA D.IDS
【注释】:第8章第3节第277页
12.报文(消息)认证的目的是消息源的认证和( C )。
A.消息的保护 B.消息的完整 C.消息的认证 D.消息的加密
【注释】:第8章第3节第277-278页
13.数字签名应满足的要求不包括( D )。
A.接收方能够确认或证实发送方的签名,但不能伪造。 B.发送方发出签名的消息给接收方后,就不能再否认他所签发的消息 C.接收方对已收到的签名消息不能否认,即有收报认证。 D.第三者不能确认收发双方之间的消息传送,也不能伪造这一过程
【注释】:第8章第3节第279页
14.对报文m和认证密钥s应用散列函数H得到的报文认证码 MAC是(B)
A.H(m,s) B.H(m+s) C.H(m,H(m+s)) D.H(s,H(m+s))
【注释】:第8章第3节第279页
15.数字签名与消息认证的区别是( B )。
A.数字签名只能用于一对一的通信场景 B.消息认证使接收方能验证发送方以及所发消息内容是否被篡改过 C.数字签名与消息认证在保障消息完整性方面没有区别 D.数字签名无法证明消息确实是由发送方发出的
【注释】:第8章第3节第279页
16.假设Alice要向Bob鉴她自己的身份,为了保证不被入侵者窃听采用加密口令方式,失败的情况是因为( C )。
A.入侵者通过IP欺骗,生成一个数据报,在数据报中填入Alice的IP地址,再发送给Bob B.Trudy通过嗅探在局域网上传输的所有数据分组,窃取到口令 C.是因为Bob不能区分Alice的初始鉴别报文和后来入侵者回放的 Alice 的初始鉴别报文 D.Trudy窃听到Alice的通信,并记录下加密口令
【注释】:第8章第4节第281页
17.当通过网络进行身份鉴别时,为了预防重放攻击,比较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引入一次性随机数,该方法是使用可以避免被重放攻击,但是该方法的最大不足是( C )。
A.增加通信延迟 B.依赖于随机数生成器 C.需要通信双方共享密钥 D.需要频繁生成和传输随机数
【注释】:第8章第4节第282页
18.( D )是需要保证从外部到内部和从内部到外部的所有流量都经过防火墙,并且仅被授权的流量允许通过,防火墙能够限制对授权流量的访问。
A.防火墙发挥作用的策略 B.防火墙发挥作用的原理 C.防火墙发挥作用的基本框架 D.防火墙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注释】:第8章第6节第286页
19.进行无状态分组过滤时通常不会基于以下参数哪个选项进行决策。( B )
A.ICMP 报文类型 B.TCP连接的会话状态 C.TCPUDP 报文段的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D.TCP 报文段的SYN 和 ACK 标志位等
【注释】:第8章第6节第287页
20.简化的SSL主要不会包含以下哪个部分?( C )
A.发送方和接收方利用各自的证书、私钥认证、鉴别彼此,并交换共享密钥。 B.密钥派生或密钥导出,发送方和接收方利用共享密钥派生出一组密钥 C.主要使用RSA,支持分组密码,分别独立计算加密密钥 D.连接关闭,通过发送特殊消息,安全关闭连接,不能留有漏洞被攻击方利用
【注释】:第8章第7节第287页
21.下列对于SSL的叙述有误的是( A )。
A.SSL需要三组密钥用于链接,并且需要在发送阶段进行证书交换并作为协议的一部分 B.目前,所有基于TCP的网络都可以应用SSL,SSL提供了安全套接字接口,数据处理后再交付给TCP传输 C.SSL可以为所有基于TCP的网络应用提供应用编程的接口,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D.SSL可以提供类似PGP的安全功能,但是SSL需要发送字节流以及交互数据,而电子邮件主要是单向传输
【注释】:第8章第7节第292页
22.SSL 协议的握手过程中,( A )是为了保护握手过程免遭篡改。
A.客户发送一个针对所有握手消息的MAC,并将此 MAC 发送给服务器 B.客户验证证书,提取公钥,生成预主密钥,加密后发送给服务器,实现密钥分发 C.客户发算法列表及随机数once,服务器选算法,回发选择、证书及nonce,实现协商 D.客户与服务器基于预主密钥和随机数,独立计算加密与MAC密钥(共4个)
【注释】:第8章第7节第295页
23.以下不在隧道协议包括之内的协议是( A )。
A.层级协议 B.乘客协议 C.封装协议 D.承载协议
【注释】:第8章第7节第296页
24.实现VPN所涉及的技术中,相对核心的是(B)
A.数据加密技术 B.隧道技术 C.网络管理技术 D.访问控制
【注释】:第8章第7节第296页
填空题25.网络安全通信需要的基本属性包括机密性、完整性、
身份认证、可访问与可用性。
【注释】:第8章第1节第270页
26.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在报文传输方面主要包括窃听、插入、假冒和
劫持。
【注释】:第8章第1节第271页
27.加密方法的分类中,
替代密码是将明文字母表M中的每个字母用密文字母表C中的相应字母来代替。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3页
28.简单来说,在密码学中,研究密码变化客观规律中的固有缺陷,并应用于破译密码以获取通信情报的,称为
密码分析学。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2页
29.对称密钥加密系统中,
流密码/序列密码是通过伪随机数发生器产生性能优良的伪随机序列(密钥流),用该密钥流加密明文消息流,得到密文消息序列。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4页
30.
报文认证是使消息的接收者能够检验收到的消息是否是真实的认证方法,消息完整性检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完成这个任务。
【注释】:第8章第3节第277页
31.一个实体经过计算机网络向另一个实体证明其身份的过程是指
身份认证/身份鉴别。
【注释】:第8章第4节第280页
32.对称密钥分发的典型解决方案是,通信各方建立一个大家都信赖的
密钥分发中心Key ,并且每一方和KDC之间都保持一个长期的共享密钥。
【注释】:第8章第5节第283页
33.防火墙大致可分为无状态分组过滤器、有状态分组过滤器和
应用网关三类。
【注释】:第8章第6节第286页
34.
入侵检测系统/IDS是当观察到潜在的恶意流量时,能够产生警告的设备或系统,它不仅仅针对TCP/IP首部进行操作,而且会进行深度包检测,并检测多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注释】:第8章第6节第289页
35.IPSec在建立安全关联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安全关联数据库和
安全策略 数据库。
【注释】:第八章第七节第297页
36.AH协议和ESP是IPSec的核心,其中,
AH协议在IP数据报中,报头对应协议号为51,提源认证和鉴别、数据完整性检验
【注释】:第8章第6节第298页
37.IKE自动管理SA的建立、协商、修改和删除,是
IPsec唯一的密钥管理协议。
【注释】:第8章第7节第300页
简答题38.
简述网络安全的概念和网络安全通信所需要的基本属性答:(1)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
(2)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3)网络安全通信所需要的基本属性包括机密性、消息完整性、可访润与可用性及身份认证
【注释】:参考第8章第1节第270-271页
39.
简述凯撒密码的优缺点,并给出密钥k =3时,对明文“This is an easy problem”用凯撒密码加密后的密文答:(1)凯撤密码的优点是算法简单,便于记忆。缺点是结构过于简单,密码分析者只要通41.过很少的信息就可以破译密文。
(2)密文:Wklv lv dg hdvb sureohp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3页
40.
简述AES加密算法的特点答:(1)分组长度和密钥长度均可变。
(2)循环次数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安全要求进行修正。
(3)汇聚了安全、效率、易用、灵活等优点。
(4)抗线性攻击和差分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
(5)破解难度远非DES加密算法可比(如果1s暴力破解DES,则需要149万亿年破解AES)
【注释】:第8章第2节第275页
41.
简述密码散列函数应具备的主要特性答:(1)一般的散列函数具有算法公开
(2)能够快速计算
(3)对任意长度报文进行多对一映射均能产生定长输出
(4)对于任意报文无法预知其散列值
(5)不同报文不能产生相同的散列值
(6)具有单向性、抗弱碰撞性、抗强碰撞性
【注释】:第8章第3节第277页
42.
简述消息完整性的主要目的答:(1)证明报文确实来自声称的发送方
(2)验证报文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
(3)预防报文的时间、顺序被篡改
(4)预防报文持有期被篡改
(5)预防抵赖
【注释】:第8章第3节第276-277页
43.
简述认证中心的作用(1)CA可以证实一个实体(一个人、一台路由器等)的真实身份
(2)一旦CA验证了某个实体的身份,CA 会生成一个把其身份和实体的公钥绑定起来的证书,其中包含该实体的公钥及其全局唯一的身份识别信息。
【注释】:第8章第5节第285页
44.
简述电子邮件对网络安全需求的主要方面答:(1)机密性:传输过程中不被第三方阅读到邮件内容,只有真正的接收方才可以阅读邮件
(2)完整性:支持在邮件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若发生篡改,通过完整性验证可以判断出该邮件被篡改过
(3)身份认证性:电子邮件的发送方不能被假冒,接收方能够确认发送方的身份
(4)抗抵赖性:发送方无法对发送的邮件进行抵赖。接收方能够预防发送方抵赖自己发送过的事实
【注释】:第8章第7节第290页
45.
简述虚拟专用网VPN的概念及实现 VPN的关键技术。答:虚拟专用网VPN通过建立在公共网络上的安全通道,实现远程用户、分支机构、业务伙伴等与机构总部网络的安全连接,从而构建针对特定组织机构的专用网络,实现与专用网络类似的功能,可以达到PN安全性的目的,同时成本相对要低很多。
实现VPN的关键技术有隧道技术、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密钥管理、访问控制和网络管理等。
【注释】:第八章第七节第296页
46.
简述AH协议和ESP结合起来的组合形式有哪些?答:(1)传输模式 AH
(2)隧道模式AH
(3)传输模式ESP
(4)隧道模式ESP
【注释】:第8章第7节第298页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大纲考点)P22计算机网络是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2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每个要素的含义什么?(大纲考点)P23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时序。
语法:即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格式与结构,或者定义实体(比如硬件设备)之间传输信号的电平等;
语义:定义实体之间交换的信息中需要发送(或包含)哪些控制信息,这些信息的具体含义,以及针对不同含义的控制信息,接收消息端应该如何响应。定义彼此采用何种差错编码,以及采取何种差错处理机制等。
时序:时序也称为同步,定义实体之间交换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匹配或适应彼此的速度。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什么?(大纲考点)P2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在不同的主机之间实现快速的信息交换。通过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核心功能,包括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共享。
4.按网络覆盖范围划分,主要有哪几类计算机网络?各有什么特点?(大纲考点)P24主要有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个域网(PAN):是近几年随着穿戴设备,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网络类型。通常是由个人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构成小范围的网络,实现个人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比如通过蓝牙技术实现个人设备的互连等。通常覆盖范围在1~10m。
局域网(LAN):通常部署在办公室、办公楼、厂区、校园等局部区域内,采用高速有线或无线链路连接主机,实现局部范围内高速数据传输。通常覆盖范围在10m~1km。
城域网(MAN):覆盖一个城市范围的网络。通常覆盖范围在5~50km。
广域网(WAN):跨越更大的地理空间,可以实现异地城域网或局域网的互连。通常覆盖范围在几十~几千千米。
5.按网络拓扑划分,主要有哪几类计算机网络?各有什么特点?P25主要有星形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和混合拓扑结构。
(1)星形:包括一个中央结点,网络中的主机通过点对点通信链路与中央结点连接,中央结点通常是集线器、交换机等设备,通信通过中央结点进行。多见于局域网、个域网中。
优点:易于监控与管理,故障诊断与隔离容易;
缺点:是中央结点是网络瓶颈,一旦故障,全网瘫痪,网络规模受限于中央结点的端口数量。
(2)总线型:采用一条广播信道作为公共传输介质,称为总线,所有结点均与总线连接,结点间的通信均通过共享的总线进行。多见于早期局域网。
优点:结构简单,所需电缆数量少,易于扩展;
缺点:通信范围受限,故障诊断与隔离困难,容易发生冲突。
(3)环形:利用通信链路将所有结点连成一个闭合的环,环中的数据传输通常是单向(也可以双向)传输,每个结点可以从环中接收数据,并向环中进一步转发数据。多见于早期的局域网、园区网和城域网中。
优点:所需电缆长度短,可使用光纤,易于避免冲突;
缺点:某结点故障容易引起全网瘫痪,新结点的加入或撤出过程比较麻烦,存在等待时间问题。
(4)网状:结点通过多条链路与不同的结点直接连接。如果任一结点与其余所有结点均有直接链路连接,则称为完全网状拓扑网络,否则称之为非完全网状拓扑网络;多见于广域网、核心网络。
优点:网络可靠性高,一条或多条链路故障时,网络仍可联通;
缺点:网络结构复杂,造价成本高,选路协议复杂。
(5)树形:是总线拓扑或星形拓扑网络的扩展;多见的是通过级联星形拓扑结构网络中的中央结点构建树形拓扑结构网络。多见于局域网。
优点:易于扩展,故障隔离容易;
缺点:对根结点的可靠性要求高,一旦根结点故障,则可能导致网络大范围无法通信。
(6)混合型:由两种以上简单拓扑结构网络混合连接而成的网络。绝大多数实际网络的拓扑都属于混合拓扑结构,比如Internet;
优点:易于扩展,可以构建不同规模网络,并可根据需要优选网络结构。
缺点:网络结构复杂,管理与维护复杂。
6.计算机网路结构主要包括哪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功能是什么?(大纲考点)P27主要包括网络边缘,接入网络,网络核心三个部分。
(1)网络边缘:连接到网络上的所有端系统构成了网络边缘。在端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应用目的。为网络用户提供了网络应用服务。
(2)接入网络:实现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与网络核心连接与接入的网络。主要有1,电话拨号接入;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3.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接入网络;4,局域网;5,移动接入网络。
(3)网络核心:是由通信链路互连的分组交换设备构成的网络,作用是实现网络边缘中主机之间的数据中继与转发。
7.简要描述你了解的接入网络,这些接入网络都有什么特点?经常使用的是哪类接入网络?P28特点:
(1)电话拨号接入:利用电话网络。(通过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调制到模拟电话线路,通过电话网络的模拟语音信号作为载波传送到远端,再利用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从模拟信号解调出来。)
(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利用现有的电话网络的用户线路实现的接入网络。(基于频分多路复用(FDM)技术,实现电话语音通信与数字通信,共享一条用户线路,进行网络通信的同时可以进行电话语音通信。非对称:是因为在用户线路实现上行带宽比下线小)
(3)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接入网络: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实现网络接入的技术。(HFC接入网络的用户端使用电缆调制解调器连接有线电视网的入户同轴电缆,同轴电缆连接到光纤结点,再通过光纤链路连接电缆调制解调端接系统,进而连接网络。也是基于频分多路复用(FDM)技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同轴电缆剩余的传输能力实现电视信号传输与网络数据传输的共享。非对称:上行带宽比下行带宽小)
(4)局域网:连接所有需要接入外部网络的主机,通过企业网络或校园网的边缘路由器连接网络核心。
(5)移动接入网络:利用移动通信网络。
常用:
ADSL、HFC和移动接入网络。
8.请简述电路交换工作过程以及电路交换的特点。(大纲考点)P31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在电路交换网络中,首先需要通过中间交换结点为两台主机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称为电路,然后再利用该电路进行通信,通信结束后再拆除电路。
电路交换的优点:实时性高,时延和时延抖动都较小;
电路交换的缺点:对于突发性数据传输,信道利用率低,且传输速率单一。
9.什么是报文交换?什么是分组交换?比较两者的优劣。(大纲考点)P32报文交换:也称为消息交换,发送方把发送的信息附加上发送/接收主机的地址以及其他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完整的报文。然后以报文为单位在交换网络的各结点之间以存储-转发的方式发送,直至送达目的主机。
分组交换:将待传送数据(即报文)分割成较小数据块,每个数据块附加上地址、序号等控制信息构成数据分组,每个分组独立传输到目的地,目的地将收到的分组重新组装,还原为报文。
分组的优点:①交换设备存储容量要求低②交换速度快③可靠传输效率高④更加公平
10.OSI参考模型包括几层?每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大纲考点)P40OSI参考模型包括七层。
第1层是物理层,其主要功能是在传输介质上实现无结构比特流的传输;
第2层是数据链路层,其主要功能是 实现在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可靠而有效的传输。
第3层是网络层,其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分组通过交换网络传送至目标主机。其主要功能是数据转发与路由。
第4层是传输层,其主要功能包括复用/分解(区分发送和接收主机上的进程)、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连接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机制等。
第5层是会话层,其主要功能在建立会话时核实双方身份是否有权参加会话;确定双方支付通信费用;双方在各种选择功能方面(如全双工还是半双工通信)取得一致;在会话建立以后,需要对进程间的对话进行管理与控制。
第6层是表示层,其主要功能是处理应用实体间数据交换的语法,解决格式和数据表示的差别。
第7层是应用层,其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使用网络应用的“接口”。
11.TCP/IP参考模型包括几层?每层主要包括哪些协议?(大纲考点)P44(1)应用层:TCP/IP参考模型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合并到应用层来实现。用户通过应用层来实现网络提供的各种服务。例如万维网的HTTP协议,用于文件传输的FTP协议,电子邮件的SMTP和POP3协议。数据形式为报文。
(2)传输层:传输层协议可以解决(如果需要)诸如端到端的可靠性,保证数据按照正确的顺序到达等,例如提供可靠传输的TCP协议,和非可靠传输的UDP协议。数据形式为段。
(3)网络互联层:是整个参考模型的核心,主要解决把数据分组发往目标网络或主机的问题。本层核心的协议是IP,还包括控制报文协议ICMP,多播组管理协议IGMp,以及路由协议BGP,OSPF,RIP。数据形式为数据段。
(4)网络接口层:实际上参考模型没有真正描述这一层,只是给网络互联层提供一个接口,具体的实现方法将随着网络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数据形式为帧。
12.考虑两台主机A和主机B由一条带宽为R(bit/s)、长度为D(m)的链路互联,信号传播速率为V(m/s)。假设主机A从t=0时刻开始向主机B发送分组,分组长度为L位,P38试求:1)传播延迟(时延)dp;dp=D/V
2)传输延迟dt;dt=L/R
3)若忽略结点处理延迟和排队延迟,则端到端延迟T是多少?T=dc+dq+dt+dp=0+0+L/R+D/V=L/R+D/V
4)若dp>dt,则t=dt时刻,分组的第一位在哪里?Vdt=VL/R
5)若V=250000km/s,L=512bit,R=100Mbit/s,则使时延带宽积刚好为一个分组长度(即512bit)的链路长度D是多少?答:
G=dp*R
G=

*R
512=

512/100000000=D/250000000 D/5=512/2 D=1280
13.假设主机A向主机B以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方式发送一个大文件。主机A到达主机B的路径上有3段链路,其速率分别是R1=500 kbit/s, R2 =2 Mbit/s, R3=1 Mbit/s。P38 试求:1)假设网络没有其他流量,则该文件传送的吞吐量是多少?没有其他流量->最大吞吐量
R1=500kbit/s=500×10^ 3bit/s = 5×10^5 bit/s
R2=2Mbit/s=2×10^6 bit/s
R3=1Mbit/s=1×10^6 bit/s
Thr=min(R1,R2,R3)=5×10^5 bit/s
2)假设文件大小为4 MB,则传输该文件到主机B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t=(4×10^6 ×8)/(5×10 ^ 5)=64s
14.假设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一个L=1500B的分组,主机A到达主机B的路径上有3段链路、2个分组交换机,3段链路长度分别为D 1 = 5000 k m、D 2 = 4000 k m 、D 3 = 1000 k m;每段链路的传输速率均为R =2 Mbits,信号传播速率为V=250 000 km/s,分组交换机处理每个分组的时延为d c =3 ms。试求:1)若以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方式,则该分组从主机A到达主机B的端到端时延是多少?2)若d c =0,且不采取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方式,而是分组交换机直接转发收到的每个分组(即直通交换),则该分组从主机A到达主机B的端到端时延是多少?

L=1500B=1500×8=1.2×10^4 bit
R=2 Mbit/s=2×10^6 bit/s
V=250000 km/s=2.5×10^8 m/s
1)该分组从主机 A 到达主机 B 的端到端时延:
de =L/R+L/R+L/R+D1/V+D2/V+D3/V+dproc+dproc
=3×1500×8/2000000+(5000+4000+1000)×1000/250000000+2×0.003(s)
=0.018+0.04+0.006(s)=0.064s=64ms
注:dproc为结点处理时延
2)该分组从主机 A 到达主机 B 的端到端时延:
de =L/R+d1/S+d2/S+d3/S
=1500×8/2000000+(5000+4000+1000)×1000/250000000(s)
=0.006+0.04(s)=0.046s=46ms
15.如图所示的网络。A在t=0时刻开始向C发送一个2Mbit的文件: B在t=0.1+es (e为无限趋近于0的小正实数)向D发送一个1 Mbit的文件。忽略传播延迟和结点处理延迟(注: k = 1 0 3 , M = 1 0 6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中网络采用存储-转发的报文交换方式,则A将2 Mbit的文件交付给C需要多长时间? B将1 Mbit的文件交付给D需要多长时间?
答:由于 A 先发报文所以,A 的报文在路由器的队列中排在 B 的报文前面,所以 A交付 2Mbits 报文需要时间为:2/10+2/20+2/10=0.5s=500ms;B 将 1Mbits 的 文 件 交 付 给 D 需要时间为: 1/10+2/20( 排队时间)+1/20+1/10=0.35s=350ms。
2)如果图中网络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方式,分组长度为等长的1 kbit,且忽略分组头开销以及报文的拆装开销,则A将2Mbit的文件交付给C需要大约多长时间? B将1 Mbit的文件交付给D需要大约多长时间?
答:从t=0 时刻到t=0.1s,A发送了1000 个分组,用时:1000×1000/10000000=0.1s, 从 t=0.1s 时刻起与 B 共享连接路由器的链路,平均各共享到带宽 10Mbps,A 大约再用时:1/10+2×1000/10000000=0.1002s交付剩余的1000个分组,故A向C交付2Mbits文件大约需要(0.1+0.1002)s≈0.2s;B 向 D 交付 1Mbits 文件需要时间大约为:1/10+2×1000/10000000=0.1002s≈0.1s。
3)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相比,哪种交换方式更公平?P9
答: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更公平。
第二章 网络应用
1.计算机网络应用可以分为哪几种体系结构的应用类型?各种应用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P51
1)客户/服务器(C/S):通信只在客户与服务器之间进行,客户与客户之间不进行直接通信。
2)纯P2P结构:没有一直在运行的传统服务器,所有通信都是在对等的通信方之间直接进行。P2P应用中的每个对等端都同时具备C/S应用的客户与服务器的特征,是一个服务器与客户的结合体。
3)混合结构:将C/S应用与P2P应用结合,既有中心服务器存在,又有对等端(客户)间的直接通信。
2.为什么说客户端服务器通信方式是网络应用通信的基本方式?P51
在C/S通信过程中,主动发起的通信的一方就是客户,被动接受通信的一方就是服务器。服务器为了能被动接受通信,必须先运行,做好通信准备。
3.网络应用通信过程中,需要用哪些信息标识一个应用进程?P53
通过进程运行的 主机IP地址 以及其 套接字所绑定的端口号 可以标识应用进程。
4.简述域名系统的层次结构 P55
1)“三级域名、二级域名、顶级域名”
2)顶级域名又分为:
5.请举例说明,什么是DNS递归解析过程?什么是DNS迭代解析过程?P56
1)递归解析:提供递归查询服务的域名服务器,可以代替查询主机或其他域名服务器,进行进一步的域名查询,并将最终解析结果发送给查询主机或服务器。(图2.7例子)

2)迭代解析:提供迭代查询的服务器,不会代替查询主机或其他域名服务器,只将下一步要查询的服务器告知查询主机或服务器
(当然,如果该服务器拥有最终解析结果,则直接响应解析结果)(图2.8例子)

6.什么是本地域名服务器?主机是如何确定本地域名服务器的?P56
1)任何一台主机在网络地址配置时,都会配置一个域名服务器作为默认域名服务器;
2)这样这台主机任何时候需要进行域名解析,都会将域名查询请求发送给该服务器;
3)该服务器如果保存了被查询域名信息,则直接做出响应;如果没有,则代理查询其他域名服务器,直到查询到结果,最后将查询结果发送给主机。
4)这个默认域名服务器通常称为本地域名服务器,是主机进行域名查询过程中首先被查询的域名服务器。
7.简述HTTP1.0获取一引用10个小JPEG图片网页的通信过程。 P59
1)HTTP客户进程向服务器的端口(如80)请求建立TCP连接;
2)HTTP客户进程基于已建立的TCP连接向服务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报文,报文中包含路径名/cs/.html;
3)HTTP服务器进程接收该请求报文,从指定的路径中检索出.html文件,并封装到一个HTTP响应报文中,发送给客户进程。
4)HTTP服务器进程通知TCP断开该TCP连接;
5)HTTP客户接收响应报文,断开TCP连接。浏览器从响应报文中提取出HTML文件,进行解析显示,并获知还有10个JPEG图片的引用;
6)对每个引用的JPEG图片,重复前4个步骤。
8.什么是非持久的HTTP?什么是非流水方式的持久HTTP?什么是流水方式的持久HTTP?简述交互过程。P59
1)非持久连接:指HTTP客户与HTTP服务器建立TCP连接后,通过该连接发送HTTP请求报文,接受HTTP响应报文,然后断开连接。
2)非流水方式持久连接:也称非管道方式持久连接,客户端在通过持久连接收到前一个响应报文后,才能发出对下一个对象的请求报文。
3)流水方式的持久连接:也称管道方式持久连接,客户端在通过持久连接收到前一个对象的响应报文之前,连续依次发送对后续对象的请求报文,然后再通过该连接依次接收服务器发回的响应报文。
9. 假设在浏览某网页时单击了一个超链接, URL 为"http://www.kicker.com.cn /index.html ",且该 URL 对应的 IP 地址在你的计算机上没有缓存;文件 index . html 引用了8个小图像。域名解析过程中,无等待的一次 DNS 解析请求与响应时间记为 RTTd , HITP 请求传输 Web 对象过程的一次往返时间记为 RTTh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浏览器解析到 URL 对应的 IP 地址的最短时间是多少?最长时间是多少?
2)若浏览器没有配置并行 TCP 连接,则基于HTTP1.0获取 URL 链接 Web 页完整内容(包括引用的图像)需要多长时间(不包括域名解析时间)?
3)若浏览器置5个并行 TCP 连接,则基于HTTP1.0获取 URL 链接 Web 页完整内容需要多长时间?
4)若浏览器没有配置并行 TCP 连接,则基于非流水方式的HTTP1.1获取 URL 链接 Web 页完整内容需要多长时间?基于流水方式的HTTP1.1获取 URL 链接 Web 页完整内容需要多长时间?P60
1)
最短时间:当本地域名解析服务器中包含要访问的URL所对应的IP地址时,所需的时间最短,为RTTd.
最长时间:当本地域名解析器中不包含并且需要从根域名服务器解析时所需时间最长,解析路径如下:客户端-本地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根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com.cn、cn-com、本地域名服务器-权威域名服务器,因此时间为 5RTTd.
2)需要html文件本身,外加8个小图像连接。时间包括发起建立TCP连接一个RTTh,HTTP请求传输Web对象过程的一次往返时间RTTh。一共2×(8+1)=18RTTh
3)一开始建立TCP连接,获得index.html文件2个RTTh。然后由图像地址信息,在2轮并行处理下完成8个图像的加载工作。2*2个RTTh。2 + 4 = 6 RTTh
4)无流水情况下,客户端只有收到前一个响应后才发送新的请求,每个被引用的对象耗时一个RTTh。
有流水情况下,客户端只要遇到一个引用就尽快发出请求。
无流水: 2 + 8 = 10 RTTh。有流水: 2 + 1 = 3 RTTh
10.电子邮件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P67
邮件服务器、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用户代理和邮件读取协议。
11.简述SMTP发送邮件过程。 P67
1)在发送邮件时,SMTP客户端首先请求与服务器端的25号端口建立TCP连接;
2)连接一旦建立,便开始进行SMTP应用层交互,实现邮件的发送。
3)当TCP连接建立成功后,SMTP通过3个阶段的应用层交互完成邮件的传输,分别是握手阶段、邮件传输阶段和关闭阶段。
4)握手阶段是彼此声明自己身份;
5)邮件传输阶段,客户端首先向服务器端通告邮件发送者与邮件接收者的邮箱地址,然后开始邮件数据的传输;
6)关闭阶段声明邮件传输结束,并关闭TCP连接。
12.FTP的“带外控制”特性是什么含义?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分别是什么? P74
1)带外控制:由于FTP专门使用一个独立的控制连接传输控制信息,与传输文件信息进行分离,所以将FTP这种控制信息的传送方式称为带外控制。
2)控制连接:在整个会话期间一直保持打开,是持久的。
(FTP客户发出的传送请求通过控制连接发送给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的熟知端口(21),但控制连接不用来传送文件。
用途:用于在客户与服务器之间传输控制信息。)
数据连接:是临时的,非持久的。
(服务器进程用自己传送数据的熟知端口(20)与客户进程所提供的端口号建立数据连接)
用途:数据连接用于实际传送文件内容。
13. 考虑向 N 个对等方(用户)分发 F =15 Gb 的一个文件。该服务器具有 us =30 Mbit / s 的上传速率,每个对等方的下载速率 di =2 Mbit / s ,上传速率为 u 。请分别针对客户/服务器分发模式和P2P分发模式两种情况,对于 N =10、100和1000以及 u =500 kbit / s 、1 Mbit / s 和2 Mbits 的每种组合,绘制最小分发时间图表(注: k =103、 M =106、 G =109)。P76
答:

14.简述TCP客户程序与TCP服务器程序的Socket API基本函数调用过程。P81
服务器端:
绑定一个端口号
服务器开始监听,等待客户端发送请求。
接受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建立连接。
然后等待客户机发送数据过来。
做好相应处理后,发送给客户端。
如果此时双方都已完成,就关闭TCP连接;
结束程序,退出
客户端:
不分配固定端口,而是通过调用socket接口获取一个临时端口;
使用该临时端口和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对方接受连接以后,客户端开始发送请求数据;
等待服务端发回来的响应数据,必要时再次调用send请求;
所有数据发送完后,可以关闭该TCP连接的接口;
结束程序,退出
15.简述UDP客户程序与UDP服务器程序的Socket API基本函数调用过程。P81
服务器端:
获得一个固定端口号;
端口号和服务器进行绑定;等待客户机发来数据
接受客户机发送来的数据请求;
收到后处理,向客户机发送响应数据;
必要时再次接收、处理、响应;
全部完成后,关闭连接。
结束程序,退出
客户端:
通过调用socket接口获取一个临时端口;
利用该端口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
数据发送完后,等待接收服务器端的响应;
关闭相应端口和连接;
结束程序,退出。
第三章 传输层
1.实现可靠数据传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主要用于解决哪些问题? P98
1)差错检测:利用差错编码实现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的比特差错检测。
2)确认:接收方向发送方反馈接收状态。
3)重传:发送方重新发送接收方没有正确接收的数据。
4)序号:确保数据按序提交。
5)计时器:解决数据丢失问题。
2.UDP与TCP分别如何实现复用与分解? P94
UDP套接字:<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
TCP套接字:<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
3.请画出TCP报文段结构,并简要说明各个字段的主要作用。 P113

1)源端口号与目的端口号字段分别占16位,标识发送该报文段的源端口和目的端口,用于多路复用/分解来自或送到上层应用的数据。
2)序号字段与确认序号字段分别占32位。TCP的序号是对每个应用层数据的每个字节进行编号,因此每个TCP报文段的序号是该段所封装的应用层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确认序号是期望从对方接收数据的字节序号,即该序号对应的字节尚未收到,该序号之前的字节已全部正确接收。也就是说,TCP采用累计确认机制。
3)首部长度字段占4位,指出TCP段的首部长度,以4字节位计算单位。例如该字段值为5时,表示TCP段的首部长度为20字节。当该字段取值最大值15时,表示TCP段的最大首部长度,60字节。可见TCP段的选项字段最多为40字节。
4)保留字段占6位,为今后使用,目前值为0。
5)URG、ACK、PSH、RST、SYN和FIN字段各占1位,共占6位,为6位标志位(字段)。
6)接收窗口字段占16位,用于向对方通告接收窗口大小,表示接收方愿意接收的应用层数据字节数量,其值是本端接收对方数据的缓存剩余空间,用于实现TCP的流量控制。
7)校验和字段占16位,校验和字段检验的范围类似于UDP,包括TCP伪首部、TCP首部和应用层数据3部分,计算方法与UDP校验和计算方法相同。
8)紧急指针字段占16位,该字段只有URG=1时才有效。它指出在本TCP报文段中紧急数据共有多少个字节,即指出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在数据中的位置。
9)选项字段的长度可变。TCP最初只规定了一种选项,即最大段长度MSS,用于对方TCP通告其缓存能够接收的数据段的最大长度时MSS个字节。
10)填充字段:长度位0~3字节,取值全0,其目的是为了使整个首部长度是4字节的整数倍。
4.TCP为何采用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若采用二次握手可以吗?为什么? P115
原因:
1)TCP之所以采用三次握手建立连接,是为了确保连接双方彼此完全清楚对方状态,从而保证可靠、稳定地建立连接;
2)同时,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还可以有效预防过期、失效的连接请求到达后,导致无效连接的建立。
若采用二次握手:
3)因为网络存在数据丢失,第二次握手控制段可能丢失,这样主动发起连接的一方由于没有收到第二次握手控制段,则无法建立连接,而接受连接建立的一方则认为连接已建立,从而出现无效链接。
4)另外,二次握手建立连接,也无法避免失效连接请求。
5.请说明TCP建立连接与断开连接的过程,并给出主要状态转移。 P116
(1)建立连接:
①过程:
②状态转移:
(2)断开连接:
①过程:
②状态转移:
6.TCP如何保证可靠数据传输? P119
答:(1)应用数据被分割成 TCP 认为最适合发送的数据块(通常是 MSS ),封装成 TCP 段,传递给 IP 。
(2)当 TCP 发出一个段后,启动一个计时器,等待目的端确认收到这个报文段。如果不能及时收到一个确认,则认为该报文段丢失,将重发这个报文段。当 TCP 收到发自 TCP 连接另一端的数据,将发送一个确认段。
(3) TCP 首部中设有校验和字段,用于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差错。如果收到的报文段通过校验和检测,发现有差错, TCP 将丢弃这个报文段和不确认收到此报文段(希望发送端超时并重发),而将已连续接收到的应用层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加1,作为确认序号,向发送方发送确认段。
(4)由于 TCP 报文段封装到 IP 数据报中传输,而 IP 数据报的到达可能会经过不同的路径从而造成顺序的错乱,因此 TCP 报文段的到达也可能会失序。如果必要, TCP 将根据序号对收到的数据进行重新排序,将收到的数据以正确的顺序交给应用层。
(5)由于存在网络延迟和重传机制, TCP 的接收端有可能会收到多个重复的报文段,这时接收端需要根据序号把重复的报文段丢弃。
(6)TCP 能够提供流量控制。 TCP 连接的每一方都在建立连接时分配一定大小的接收缓冲空间。 TCP 的接收端只允许另一端发送接收端缓冲区所能接纳的数据。这可以防止较快主机发送数据太快,致使较慢主机的缓冲区溢出。
7.请分别简述GBN协议和SR协议的工作过程。 P105
(1)GBN协议:回退N步(Go-Back-N)
①如果发送方收到一个ACK,窗口滑动后仍有已发送但未被确认的分组,则定时器重新启动;如果没有已发送但未被确认的分组,该定时器终止。
②因为接收窗口Wr=1,所以GBN接收方只能接收当前接收窗口中序号所指向的分组,未按序到达的分组或者某个分组差错,接收方丢弃该分组,并为最近按序接收的分组重新发送ACK。
(2)SR协议:选择重传(Selective Repeat)
①增加接收方缓存能力(接收窗口>1),缓存正确到达但失序的分组;
②仅要求发送方重传未被接收方确认的分组,等缺失分组到达后一并向上层按序提交。
8.说明TCP滑动窗口机制,对比TCP滑动窗口与GBN协议的异同。 P103
(1)TCP滑动窗口机制:
实质上就是将可靠数据传输的工作过程,抽象到分组序号空间,即发送方确保分组按序发送,接收方确保分组按序提交。发送方和接收方各维护一个窗口,分别称为发送窗口Ws和接收窗口Wr。
(2)异同:
①TCP滑动窗口的实际应用首先就是停等协议,这时接受方的窗口和发送方的窗口大小都是1。发送方这时自然发送每次只能发送一个,并且必须等待这个数据包的ACK,才能发送下一个。在效率上比较低,带宽利用率明显较低,不过在网络环境较差,或是带宽本身很低的情况下,还是适用的。
②TCP发送方仅需要维持已发送过但未被确认的最小序号和下一个要发送的字节的序号就可以了,这一点和GBN一致。
③GBN定时器过期之后发送方会重传未被确认的最小序号之后的数据段,这样很可能会造成重发大量分组,导致占用带宽,分组冗余,反而不如停等协议。
9.TCP与UDP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P110
(1)TCP提供面向连接、可靠、有序、字节流传输服务,UDP提供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尽力传输服务。
(2)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UDP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但使用UDP的应用仍然可以通过在应用程序自身中建立可靠传输机制来实现可靠数据传输。
(3)TCP是面向字节流的,把应用程序交付的数据看成是一连串的无结构的字节流。UDP是面向报文的,不保证将该报文送达到目的接收进程,即便送达,也可能是乱序到达的。
(4)UDP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工作效率比TCP高,适用于对高速传输和实时性有较高的通信或广播通信。UDP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
(5)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到点的;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6)TCP首部开销20字节;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
(7)TCP对系统资源要求较多,UDP对系统资源要求较少。
(8)TCP的逻辑通信信道是全双工的可靠信道,UDP则是不可靠信道。
10.TCP如何实现拥塞控制? P124
慢启动
拥塞避免
快速重传
快速恢复
11.假设甲乙双方采用GBN协议发送报文段,甲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7的报文段。当计时器超时时,若甲只收到0号和3号报文段的确认,则甲需要重发的报文段是哪些? P105
答:4、5、6、7
解析:由于收到了3号报文段的确认,所以确认3号之前的已被接收,需要重新发送4、5、6、7号报文段。
12.主机甲乙通过128 kbit/s 卫星信道互连,采用滑动窗口协议发送数据,链路单向传播时延为 250 ms, 分组长度为 1000 字节。不考虑确认分组的开销,为使信道利用率不小于80%,分组序号的位数至少要达到多少位? P108
①换算:
R=128 kbit/s=1.28×10^5 bit/s
L=1000 B=1000×8 bit
单向RTT:250ms=0.25s
②公式:
信道利用率公式:
发送一个分组的传输时延:
③计算:
tseg=L/R=(1000×8)/(1.28×10^5)=0.0625s
tseg+RTT=0.0625+0.25×2=0.5625s
若信道利用率不小于80%:(若ACK分组很小,可忽略其发送时间 tACK)
Usender=(Ws×0.0625)/0.5625=80%
Ws=7.2
所以滑动窗口协议的窗口大小Ws至少为8个;
8+Wr≤2^k
Wr至少为1,则k至少为4。
④结果:
答:分组序号的位数至少要达到4位。
13.若甲乙之间已建立一条TCP连接,拥塞控制处于拥塞避免阶段,阈值为 8 MSS,当甲的拥塞窗口大小为 24 MSS 时发生了超时,则甲的拥塞窗口和阈值将分别调整为多少? P125
拥塞窗口调整为1,阈值调整为24 /2 =12
14.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两个连续的TCP段,分别包含300字节和500字节的有效载荷,第一个段的序列号为200,主机乙正确接收到两个段后,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列号是多少? P119
确认序列号=原始序列号+TCP段长度
第一个段的确认序列号:200+300=500
第二个段的确认序列号:500+500=1000
答:主机乙正确接收到两个段后,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列号是1000。
15.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3个连续的TCP报文段,分别包含300字节、400字节和500字节的有效载荷,第3个段的序号为900。若主机乙仅正确接收到第1个和第3个报文段,则主机乙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号是多少? P121
题意为第二个传失败了,只传成功第一个,要求出第一个的确认序列号:
第三段的序号为900,所以第二段的原始序号为900-400=500;
(第一段的原始序列号为500-300=200;
第一段的确认序列号为200+300=500,两者相等)
答:主机乙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号是500。
16. 主机甲与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双方持续有数据传输,且数据无差错与丢失。若甲收到1个来自乙的TCP报文段,该段的序号为1913、确认序号为2046、有效载荷为100字节,则甲立即发送给乙的TCP报文段的序号和确认序号分别是多少? P121
2046,2013
解析:甲发送给乙的TCP报文段序号即为乙发送给甲的确认序号2046;甲发送给乙的确认序号即为乙发送给甲的序号1913+有效载荷的数据100。
17. 主机甲和主机乙已建立了TCP连接,甲始终以MSS=1 KB大小的报文段发送数据,并一直有数据发送;乙每收到一个报文段都会发出一个接收窗口为10KB的确认段。若甲在t时刻发生超时时拥塞窗口为 8KB,则从t时刻起,不再发生超时的情况下,经过10个RTT后,甲的发送窗口是多少? P125
10KB
解析:在t时刻发生超时,说明网络拥塞很严重,发送方需要调整来减少向网络中发送数据的速率和数量,需要从慢启动阶段开始。调整后的阈值Threshold=CongWin/2=8KB/2=4KB;拥塞窗口CongWin=1;发送窗口的增加分为两种情况CongWin<Threshold时和CongWin>Threshold时;发送窗口=阈值,在此之前是乘性增加,之后是线性增加;当发送窗口=接收窗口时,之后按接收窗口大小发送,而接收窗口始终为10KB。
18. 主机甲和主机乙之间已建立了一个TCP连接,TCP最大段长度为1000字节。若主机甲的当前拥塞窗口为4000字节,此时主机甲向主机乙连续发送两个最大段后,成功收到主机乙发送的对第一个段的确认,确认段中通告的接收窗口大小为2000字节,则随后主机甲还可以继续向主机乙发送的最大字节数是多少? P125
1000字节
解析:连续发送两个1000字节,仅成功收到对第一个段的确认-接收窗口大小为2000字节,其中一个段还未确认,这个段需要占用1000字节的接收窗口,2000字节的接收窗口还有1000字节,所以甲还可以向乙发送的最大字节数是1000字节。
第四章 网络层
1.网络层提供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P130
1)转发
2)路由选择
2.说明转发和路由的含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P130
(1)含义
1)转发:当通过一条输入链路接收到一个分组后,路由器需要决策通过哪条输出链路将分组发送出去,并将分组从输入接口转移到输出接口。
2)路由:分组经过的路径选择。
(2)区别和联系
1)转发是在一个路由中;路由选择则是在一条路径中。
2)路由选择好之后,会存在转发表中,路由选择相当于预先设置,转发是执行者。
3)路由是根据路由表查找到达目标网络的最佳路由表项;转发是根据最佳路由中的出口及下一跳IP转发数据包的过程。所以,路由选择是转发的基础,数据转发是路由的结果。
3.对比虚电路网络和数据报网络的优缺点。 P134
1.传输效率
网络上传送的报文,在很多情况下其长度都很短。用数据报既迅速又经济。但若用虚电路,为了传送一个分组而建立虚电路和释放虚电路就显得太浪费网络资源了。
2.路由选择
在使用数据报时,每个分组必须携带完整的地址信息。而在使用虚电路的情况下,每个分组不需要携带完整的目的地址,而仅需要有个很简单的虚电路号码的标志。这就使分组的控制信息部分的比特数减少,因而减少了额外开销。
3.处理的复杂性
(1)在使用数据报时,主机承担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2)在使用虚电路时,分组按顺序交付,网络可以负责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3)数据报服务对军事通信有其特殊的意义。当某个结点发生故障时,后续的分组就可另选路由,因而提高了可靠性。
(4)但在使用虚电路时,结点发生故障就必须重新建立另一条虚电路。
(5)数据报服务还很适合于将一个分组发送到多个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