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15902813070

自考《08674计算机网络基础》重点考点资料

发布时间:2025-03-24 人气: 作者:

第一章
1. 计算机网络 定义
由通信信道连接的主机和网络设备的集合,以方便用户共享资源和相互通信。
2. 网络组成
网络实体可抽象为两种基本构件:
结点:计算设备;
链路:物理媒体。
3. 构建网络的三种方法
① 直接连接(适用于有限的本地端系统联网) :由某种物理媒体直接相连所有主机组成。
分类: I,点到点链路
II:多路访问链路
② 网络云:
③ 网络云互联:
4. 因特网的结构
① 网络边缘:应用与主机
② 接入网:连接两者的通信链路
③ 网络核心:路由器(网络的网络)
5. 什么是“核心简单、边缘智能”原则?举例
① 将复杂的网络处理功能(如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功能、安全保障和应用等网络智能)置于网络边缘。
② 将相对简单的分组交付功能 (如分组的选路和转发功功能) 置于网络核心
③ 位于网络边缘的端系统的强大计算能力, 用软件方式处理大量复杂的控制和应用逻辑,位于网络核心的路由器尽可能简单,以高速的转发分组。
6. 协议和服务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称为网络协议。
三个要素:①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②语义: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③定时: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7. 网络体系结构
a) OSI:(七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会话层,传输层,表示层,
b) TCP/IP:网络接口层 网络层 传输层 应用层TCP负责发现传输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IP负责给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c) 5 层体系结构 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应用层: HTTP… SMTP DNS …. RTP
运输层 :  TCP  UDP
网际层: IP
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
1 网络接口 2……网络接口 3
8. 应用进程的数据在各层间的传输
①应用进程数据先传送到应用层, 加上应用层首部, 成为应用层PDU
②在传送到运输层,成为运输层报文。
③传送到网络层,加上网络层首部,成为IP 数据报(或分组)
④传送到链路层,加上链路层首部和尾部,成为数据链路层帧。
⑤传送到物理层,最下面的物理层把比特流送到物理媒体。
⑥通过电信号或者光信号,传送给接收端物理层,
9. 时延--定义
总时延:发送时延 +传播时延 +处理时延 +排队时延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
如分析首部,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所花费的时间。
发送时延:也称传输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帧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 =数据帧长度( bit )/ 发送数据( bit/s )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与传输时延不同。 )
传播时延 =信道长度(米) /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 /秒)
排队时延: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10. 丢包率
定义:在一定的时段内在两结点间传输过程丢失分组数量与总的分组发送数量的比率。
11. 带宽和吞吐量
带宽:链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所能传送的比特数的额定值。
吞吐量:网络在单位时间内无差错地传输数据的能力。
12.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 *带宽。

第二章
1. 通信方式:单工: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和接收。
全双工: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消息。
2. 常见的传输媒体、各自的特点
①双绞线:由两根相互绝缘的导线相互缠绕。
特点:价格便宜。被广泛使用。
②同轴电缆:先由两根同轴心、相互绝缘的圆柱形金属导体构成基本单元(同轴对),再由单个或多个同轴对组成的电缆。
特点: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数据稳定,而且价格便宜。但是单条线缆的损坏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瘫痪,维护较难。
③光缆:传输光能的波导介质
特点:传输速度快,安全,可靠,抗电磁干扰性好,传输容量大。成本高。
3. 编码:不归零、曼彻斯特
4. 多路复用:是指在一条物理链路上同时传输多路信息的技术,以扩大信道的传输容量
频分复用: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 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
(这里的带宽是频率带宽而不是数据的发送速率)
时分复用: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 帧)。
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TDM 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
每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 (其周期是 TDM 帧的长度)。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波分复用:
码分复用: CDMA。 每个用户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
进行通信。
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彼此不会造成干扰。
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发现。
CDMA的重要特点:每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不仅必须各不相同,并且还必须互相正交。
5. 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报文交换:
优点 :无连接,报文发给相邻结点,报文存储后再选择合适出口向后转发,直至目的结点
以“存储转发”为特征缺点: 对报文长度不加限制,中间结点存储空间很大。
长时间占用某段线路,导致报文在中间结点时延非常大。
分组交换:
“存储转发”能逐段并行利用线路,而长报文降低了系统效率
改进措施:
①长报文分为较短数据块(分组) ,
②仅引入较小时延
统计复用:
①按需使用链路带宽资源
②链路传输能力逐分组地被共享, 以链路的最大传输速率传输
③每段链路传输速率不一定相同
分组交换过程:
①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 “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②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③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④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分组首部的重要性 :①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②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③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 最后分组就能到达目的地)
6. PCM
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 PCM先要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
转化步骤:
①采样 —按一定间隔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
②量化 —对每个样本舍入到量化级别上
③编码 —对每个舍入后的样本进行编码
采样频率不能低于信号最高频率的2 倍
7. 物理层特性
定义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原始比特的交互方式及其接口,不关心具体的物理设备或具体的传输媒体。
屏蔽掉种类繁多的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的差异,使这些差异对上面的数据链路层透明使用相同的物理层标准,互联设备之间能够交互比特。
物理层协议:①机械特性
②电气特性
③功能特性
④规程特性
。。。。。。。。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902813070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5902813070

二维码
二维码
线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