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原因和对策的刑事社会科学。
■2.犯罪学的任务,重在社会防卫和改造罪犯。
■3.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据以确立对策,防卫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刑事社会科学。
■4.犯罪学实际上脱胎于刑法学,归流于社会学。故称之为“刑事社会科学”。
■5.古典学派,创始人为意大利的贝卡利亚――鼻祖。
■6.龙勃罗梭是人类学派的创始人。使适用刑罚的重点由犯罪行为转移到犯罪人身上。
■7.菲利,从统计学的研究中认为犯罪原因除了个人因素外,又加上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
■8.美国人希利 ——《个别的犯罪人》。
■9.萨瑟兰提出的“白领犯罪”。
■10.犯罪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广于刑法中的犯罪行为。
■11.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犯罪行为、违法行为、违纪行为、罪错行为、过错行为、不道德行为。
■12.犯罪行为归根结蒂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13.犯罪学研究方法包括:(社会调查、数理统计、比较论证和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
■14.统计学理论应用于犯罪学研究上, 首推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
■15.犯罪这种历史的社会现象,随着私有制的出现把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对立的社会集团才产生的。
■16.犯罪的产生条件:(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三种。
■17.犯罪产生的根源包括:私有制和阶级斗争;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根源; 社会根源。
■18.犯罪这种社会现象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19.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阶级关系。
■20.犯罪的突出特点:社会危害性。
■21.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它对统治关系和统治秩序的破坏上,同时也旁及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利益。
■22.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是一个特定的法学术语,不仅包括刑法规定的犯罪,而且包括应当受行政处 罚和纪律处分的行为。以及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23.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犯罪心理处于关键的枢纽位置。
■24.从犯罪学的角度进行考察,犯罪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实施了犯罪行为,因而应由社会加以矫治。
■25.反社会倾向的需要结构是犯罪心理的基本特征。
■26.犯罪人的认识结构是犯罪人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总称。
■27.水平低下及具有严重缺陷的认识结构是犯罪心理的特殊表现。
■28.犯罪人的意志结构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两极性;二是冒险侥幸心理。
■29.犯罪人人生观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
■30.人的心理由:需要――动机――认知――情感――意志――人生观。
■31.被害人学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色列的门德尔松发表的《被害人学――生物、心理、社会 学的一门新科学》为标志。
■32.被害人的权利包括:参与诉讼权;控告权;作证权;申诉权;发问权。
■33.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34.黄老学派认为,法律是产生犯罪的重要根源。
■35.中国现代犯罪原因理论包括:社会变迁理论;阶级斗争论;矛盾冲突论;抑制系统功能弱化论; 本能异化论;综合动因论。
■26.龙勃罗梭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观点是“天生犯罪人论 ”
■27.菲利的三因素犯罪原因论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8.加洛法罗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人定犯罪)。
■29.犯罪生物学理论:体型性格理论;双生子论;性染色体异常论;脑电波异常论; 内分泌论。。。。。。。。。
二、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 科学。
3、犯罪现象: 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 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 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 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 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 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 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 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 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 等方面的变化。
。。。。。。。。
三、简答题1.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①犯罪行为、②违法行为、③违纪行为、④罪错行为、⑤过错行为、⑥不道德行为。
2.犯罪人的认知结构特点
(1)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对事物及其发展的认识,理解和预见通常很差,或带有严重的片面性 和表面性;(2)经常只对能满足其个人欲望的事物表现出积极而活跃的认知活动;(3)在极端的自我 中心倾向的作用下,往往不知道或不能够操纵自己的独立性意向,拒绝接受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 而且只用自己那一套价值标准来评价事物。水平低下及具有严重缺陷的认识结构是犯罪心理的特殊表 现。
3.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二)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三)专门工作与群 众工作相结合;(四)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
4.犯罪学的任务
(一)确立刑事政策观念,正确执行刑法,防卫社会,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二)采用综合 治理的多种手段,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为安定社会,为政治、经济服务;(三)总结实行刑事政策 的实践经验,为国家立法,司法机关提供参考,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5.犯罪人的个性原因方面的人生观特征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态度。个体人生观特征在犯罪个体原因结构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犯罪人的人生观的基本特征是极端利己主义,它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思想基础。极端利己主义人生 观与产生犯罪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幸福观;(2) 自由观;(3)道德观。
。。。。。。。。。
四、论述题1、四维结构犯罪原因中的个体原因
犯罪的个体原因由个性心理结构和人生观两维构成。
一、个性心理结构特征与犯罪:(一)认知结构特征:1.极端自我中心倾向。2.知识水平低下,愚昧 无知。3.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低下。缺乏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丧失自我控制机制。(二)情感结构 特征。人的情绪具有某种动机作用,即会在个体内部产生一种新的激动状态,形成一种内驱力。实施犯 罪行为的人,其情感结构的大致有如下特征:1.情感的低级性。2.犯罪人的情感的非社会性。3.情感的 变易性和偏执性(三)意志结构特征。犯罪是意志行为,主体意志在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着重大作用, 犯罪人的意志结构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意志薄弱,理智成为情感的俘虏。2.意志坚强反向性。多数犯罪人有反向性的坚强意志。3.冒险侥幸心理。(四)需要结构特征:犯罪人的需要结构往往成为个体实 施犯罪行为的直接动因。导致犯罪的需要结构有如下特征:1.扭曲、畸形的需要结构是形成犯罪动机和 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动力。2.需要强度恶性膨胀。
二、个体人生观特征与犯罪:个体人生观特征在犯罪个体原因结构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犯罪行归根 到底也都是在其错误的人生观制约之下形成和实施的。犯罪人的人生观的基本特征是极端利己主义,它 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思想基础。极端利己主义人生观与产生犯罪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幸福观――追求物质享受。首先,吃喝玩乐追求物质享受是剥削阶级价值观念渗透影响的结果。
其次,它与精神空虚存在互补关系。其三,追求物质享受这种观念的滋长与近年来新闻媒介的导向失误 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连。(二)自由观――不受法律约束。不受法律约束的自由是一种反社会的自由。不 受法律约束的自由观其实是无视社会,蔑视法律,至少是法律观念不强的反映。这种错误的自由观,导 致了犯罪人的不健全的法律观念的形成。(三)道德观――水平低下,道德观念缺陷,即道德结构缺陷, 有以下五种可能的表现形式。 1.道德认识水准低下,是产生犯罪行为的一个直接原因。2.道德情感不稳 定。3.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相脱节。 4.道德意志发展不完善。 5.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脱节。
2、犯罪控制机制弱化情况的种类
犯罪控制机制弱化情况有如下几种:(一)社会需求大于总供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商品生 产进程的困难和经济流通领域的失控。(二)社会分配不公,削弱了社会内聚力。平均主义倾向损害经 济效率,压抑劳动者的积极性,促使某些人的离心倾向。社会内聚力是社会控制的重要要素,内聚力削 弱会直接导致犯罪控制机制的弱化。(三)人、财、物大流动,社会流动性增大,社区凝聚力下降削弱 了传统控制机制。商品经济发展,随之出现了社会流动性增大,传统形成的社区凝聚力渐渐解体,控制 犯罪的社会机制势必随之而弱化。(四)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虽有规章 但无人监管,给犯罪分子造成了有机可乘的条件。(五)法制不完善。(六)法制观念淡漠。在干部包 括司法干部方面表现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犯法不究;在公众方面表现为守法意识和护法意识淡漠。 直接给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的机遇并壮大了犯罪的胆量。(七)对某些犯罪惩治不严,某些罪的法定刑 过低,远远不足以遏制这类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将大大增长的损害国家财政收入的犯罪。(八)思想工作 削弱。必然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及时到位,导致了犯罪控制系统的精 神堤坝濒临崩溃的边缘。